理科创新实验班高二(19)班优秀习作展示(三)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5-05-19  访问量:325

                             

一生的旅行

作者  肖梓泰

毕加索,花费一生去学习孩子一样作画;考古学家,穷尽一生去研究铜镜背面的文字。

毕加索成功了,千古流芳;考古学家一无所获,但杰出依旧。

反观当下,微信”“微博的刷屏,不断更新的广告版,快速记忆又快速清空的大脑,呼啸而来又倏忽而去的一切……瞬息之间,人们不屑或者说不敢用一生去追寻某种事物。

茅屋下,一灯如豆,一管在手,曹雪芹用一生书写旁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峻岭间,披星戴月,不畏艰险,徐霞客用一生将足迹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寒风中,身穿薄衣,脚踏三轮,白芳礼老人用一生将爱心播种世间。

诚然,如今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借口去将一生的时间分割为无数碎片以适应这大千世界。沧月在书中写道:如若不执,何存何在?我想,这里的,便是可以用一生去执着的意思吧。时间的潮水把繁华冲刷干净,万物寂寥之中,你可曾因内心的虚空而惴惴?你内心虚空,便是无物可执。试问,一个无物可执的人,又怎会生活地有尊严而又幸福呢?

有人说,人的一生太大,况且人生何其宝贵,若只用来做一件事,岂不浪费?而我想说的是,真有意义的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奋斗。孔子那仁礼之国,马克思那科学的社会主义,康德那令人感动的星空,又有哪一个不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求呢?而每当我们哪怕取得一丁点的突破,那对人类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了。如此看来,用一生去追寻一件事,并不是愚蠢的将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让个人的生命融入历史的长河了。

生命应该像一场旅行。少时,我们背上行囊,登车远行,去往地图上标注的远方小镇。那里,我们从未到过,只听说那里很美。多年以后,穿过迷雾与荆棘,我们垂垂老矣,终于到达了一个小镇,可却陌生的不是地图上标注的那一个。即使如是,一样很好。

所以,从现在起,用一生作为度量去开始一个崭新的自我,无论结局如何,过程一定精彩无比!

【简评】

    在考场中,能迅速抓住“一生一事”来立意,足以显示作者的敏锐;更难得的是,作者把人生放在现实的背景上,阐述了“一生做一事,值”的观点,足见作者思考的深刻。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作者   周稚璇

人应当是越活越简单的。

当我们还是孩子,懵懂又天真。我们简单地感叹于水之清,山之高。我们的画板上,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山水、人物。虽稚嫩,但因为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画中之景、之人也便真实、自然,绝无不必要的修饰。

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们不再相信我们看见的,反倒从别人的标签上窥视世界。山便不是山,水便也不是水。我们变得理性、深刻,也变得世故、不再简单。此时,我们的画板上,不见了简笔勾勒的线条,多了复杂无比、光怪陆离的怪物。我们给原本简单的人、物、事、景,赋予了过多主观的情感和曲解。这是个悲剧!

大学课堂。

教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同学们,这是什么?

嗯,它象征了外物对我们灵魂的束缚。

无穷,是的,无穷!人生当如它,不懈追求。

教授失望地摆摆手,让他们坐下。

这时,教室一角传来怯怯地声音:这是个圆。寂静,死一般的寂静。如此简单、如此正确的答案!

很多时候,面对同一事物,你可以把它想得很复杂,从哲学、历史、美学等等角度加以阐释,到头来禁不住问一句:我是不是走得太远了?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偏要加上浓墨重彩的主观情感,活得岂不太累了。

简单,是一种心境。

的确,世间纷繁复杂,光怪陆离,有着太多的诱惑:金钱、地位、美女。于是,我们不自觉地丢掉了孩时的简单与纯净,复杂成了我们保护自己的盔甲,警惕一切,防范一切,一切美好背后似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让我们不敢接近。

只因为这些,我们就不简单了?

非也!世间万物,是简单还是复杂,全在你的心境。简单的人,一如陶渊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淡泊名利。世界于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皆因他有一颗孩子般简单、纯净的心。

年轻的毕加索,作品追求光影变幻、色调和谐,显得拥挤不堪;后期,他达到了简单的境界,寥寥的线条,孩子的笔法,大师的风范。

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艺术如此,人生也当如此!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水之间,是大美!

【简评】

起于简单,归于简单,而行文并不简单:作者非简单之人!

 

 

                                 

原来是这样

作者   

智者往往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拘泥于常法,也往往有得。而常人总会因循守旧,在无所得后,乍见他人成果,一拍脑门:原来是这样!

思想的拐点,理论的创新无不是转变角度与突破常法而来。这一变一突所拥有的价值要高于死钻牛角一辈子。因而,放眼光,动脑髓,换角度,破常法是相当有必要的。

中国的楔形文字的破译,正是不拘泥于象形、符号这类文字的常规破译方法,独创性地用拼音来破译,这才发掘出文字的历史与内涵。文字的另一个大玩家达芬奇创造的镜面字。其不过是个小把戏,但有人见了心领神会,而有人却如考古学家者,穷其一生不得要领。只能在揭晓答案时,拍着脑门:“哦!原来是这样!”

原来是这样,原来又是怎样,这些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类人太拘泥于常法。惯性思维人人都有,虽不能轻判其利弊,但被其束缚,那便是大弊,像撞破墙的苍蝇,像开没上锁的门,功多而无用。细究起来,他们或是迷信权威,或是源于固执。前者愚,或许有想法却自我了断之;后者蠢,固执实为大害。所以亚里士多德后两千年,物理学才有大发展,比萨斜塔上软球落地那一刹,众人拉长着下巴:原来是这样!

既是前人犯的错,后来者便不应再犯。一句有底气的我就知道这样要动听的多。若是想这样,就要有见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新精神,有变换思维的能力,有表达这些的勇气。

而今,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傲视别国的GDP,有充足的人口,有广阔的面积。但我们多年只出来一个莫言。我们没有太多引以为傲的品牌,并且,山寨成风。如果,山寨成为一个国家制造的主流,那这个国家将没有主动权,将失去控制力与活力。因此,我们不要山寨,要自己的品牌,国人要不拘泥现成的。拘泥无益,变换角度后一切自会豁然开朗。

希望有一天,美国人拆着中国制造的飞机,端详半日后惊叹:原来是这样!而我们,只是手插在口袋里:没什么,我早就知道是这样!

倘如此,我们首先得成为智者!

【简评】

一句“原来是这样”,活脱脱画出了思维僵化者,求而不得后焕然大悟而又追悔莫及的神态、心理。从题目开始,先声夺人。不仅如此,作者如一深得个中三味的智者,条分缕析,晓以利害,锋机自见,令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