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
来源:    发布日期: 2024-12-16  访问量:460

 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法治宣讲的话题是《防范于心,反诈于行》。

今年5月份,我校高三的A同学被一位河南的骗子骗了钱。小A同学报警了,警察调查后发现这不算刑事案件立不了案,只能算民事纠纷。这位同学自己学习法律知识,起诉了对方。因为对方未满1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还必须把对方的监护人一同作为被告。该同学多次跑龙川派出所,终于获得了骗子监护人的信息。起诉必须要去有管辖权的法院也就是对方所在地的法院,这位同学没有放弃,他联系到了对方法院,并通过微信小程序开启了线上法庭,并在CHATGPT的帮助下,整理了一百多页的证据,最后在法院强制执行下获得了赔偿。

那么,在网上被骗了几百块,只有对方的微信号跟支付宝抖音号,金额太小又没达到刑事立案标准,那么该怎么维权呢?首先你要固定证据,不要删除这些聊天记录,比如你和骗子的微信聊天啊,还有下单购买记录或者转账记录等,这些都是你以后在维权时需要提交的材料;第二,一定要报警,不要因为觉得金额太少立不了案 ,怕麻烦,而选择自认倒霉。报警虽然不一定能够立案,但是提供骗子的信息,可能有助于警方调查其他受害者的案件,增加处理的可能性,同时你也可以要求警方开具受案回执单,用于向相关平台索取信息;第三凭借有关证据材料向相关平台投诉,并申请维权,要求平台限制对方账号的使用或提供该用户的信息,以便进行民事诉讼;第四、你呢也可以请律师,代表你去派出所调取该用户的信息。最后你有了该骗子的信息后就可以起诉立案了,就能够将骗子绳之以法。

在小A同学跟我分享他的这段维权故事时,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家伙也蛮厉害的,一个未成年人竟然能骗走你的钱?小A同学笑道:“也怪我防备心太低了。” 在此,也和同学们宣传一些防诈知识。

“您好,您所购买的商品由于甲醛超标需要回收,请您提交5000元保证金。退款完成后,保证金将退回您的账户。”“我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你涉嫌洗钱,需核实资金明细,请将你的资金转入我们的安全账户中。”如果你接到了类似的电话,那么,你正在遭遇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主要是指通过电话、短信等电信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诈骗分子通常会打电话冒充公检法人员,声称你涉嫌犯罪,要求把钱转到指定“安全账户”进行核查;或者发送含有钓鱼链接的短信,诱骗你点击后盗取信息。他们会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以招工、婚恋、贷款、中奖、手机定位等形式进行诈骗。

与电信诈骗有所不同的是,网络诈骗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像在社交媒体、网络购物平台、网络游戏等场景实施诈骗。例如,在网上交友后,以各种理由诱使你转账;或者在电商平台以虚假交易来骗取钱财。

大家应该怎样规避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的风险呢?

记住以下几点1.不接陌生人电话。2.不点陌生链接,不扫陌生二维码,不下载陌生软件。3.上网时不透露自己和家庭的相关信息。4.不向陌生人透露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5.警惕慎用公共免费网络。6.有疑问打110,或找家人和老师帮忙。虽然骗子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但是只要我们牢记“六个不”,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就可以保住我们的“钱袋子”。

还要牢记几个凡是,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都是骗子。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都是骗子。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都是骗子。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或转账都是骗子,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都是骗子。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都是骗子,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或转账都是骗子,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都是骗子,凡是自称某平台客服,让你下载钉钉、腾讯会议共享屏幕的都是骗子。还有一个可能是骗子,开学初期,班级群的管理还不完善。深更半夜在班级群里让扫码缴费的,可能是骗子用AI生成了班主任的头像,潜伏在班级群里实施诈骗,大家需提高警惕。

如果意识到自己被骗:

首先,我们要尽量保持冷静,要确定自己的损失,如钱财、物品等,可以的话,列出损失清单,供报案所用。如果被骗钱财物为游戏道具、游戏币、账号或其他虚拟物品,请先联系该游戏、软件或者网站的管理员进行处理。

其次,尽快报警,防止二次受骗。切不可再联系网络诈骗者,防止二次受骗,有的受害者挽回损失心切,未经报案便私下联系网络诈骗者,并且轻信了其提供的退款、退物的谎言,二次受骗,使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三、想尽办法,及时止损。如尽快联系银行或快递公司等。若为网银诈骗,且有保存诈骗者开户及账号信息的话,可立即登录对方开户行的网银和电话银行,输入对方的账号后,故意输错三次登录密码,这样对方的网银转账跟电话银行转账功能就会被暂时冻结24小时,为我们联系银行、报警,进一步止损,争取宝贵时间。

希望大家加强自我防范,提高防骗意识。若不小心上当受骗,可以拨打110 ,或拨打12348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专线电话,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好了,今天的法治宣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钱秋燕

2024.12.2

0c834cc509d96d8bf4e83b0dddd9c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