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24-06-14 访问量:595 |
携手传统创新未来
——我校“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科技强国”
主题征文活动圆满收官
为帮助学生认知中国科技发展的脉络,传承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5月20日,我校德育处联合高一年级共同举办“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科技强国”主题征文活动。此次征文大赛不仅展现了当代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也彰显了他们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的无限创意与决心。
【弘扬文化科技赋能】
承千年精粹,继往圣绝学;扬时代风帆,弘科创之力。本次活动中,同学们用充满朝气与创造力的文字,生动地诠释了薪火相传的深刻内涵。从古老技艺的传承到精神信念的延续,从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到家国情怀的延展,学生们不仅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他们对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编织,更是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迸发,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深入思考。
【表彰优秀激励前行】
经过严格评审,本次征文活动评选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它们或构思精巧,或情感真挚,或见解独到,畅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梦未来的理想与努力的方向,生动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强国之间地紧密联系和深远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参加本次活动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吧!
【优秀作品展示】
承传统文化,建科技强国
高一(7)班童韵
莫德康在《论未来》中说过:“文化,那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文明未来的储蓄罐。”其意简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只有传承它,国家才可有未来,有一个文明的未来。文化是历史的累积,科技是现代的创新,二者相加国家才能强盛。
文化,不是一概而论的所有传统,于中国而言,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儿女星火相传的精髓。它为华夏儿女留下的是生生不息的灿烂星河。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遇,我们又拥有了新的文化,那不是无礼无义的霸权主义,而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和平文化,是人类上下求索的和平发展之道。
传统文化为科技进步的高速列车辅设铁轨。从历史角度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跨跃千年至今,除了贯例行窃他人文化的日本,哪个时代领跑者,不是文化底蕴深厚之大国。柴静所言甚是:“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从当下角度看,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三年之久,俄罗斯在坚艰苦卓绝中仍时刻铭记列宁的思想,所持科技创新皆循本意。而反观乌克兰,科技进步之梯,随列宁雕象倒下,应声而裂,失去本源文化的民族,只能从西方列强处,乞求科技之果。
强国的建设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恩克尔.恩特所著之书《人类发展方向》中写到:“拥有科技并不等于拥有文明。”美国自称文明大国,世界灯塔。可从国家角度上看,他们欺凌弱者,压制觉醒者,诱骗清醒者,企图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武力挟权世界,而这并不像一个所谓的文明大国该做的事。从个人角度上讲,南斯拉夫曾救下一位小女孩,让她从战火中获救,而这个女孩长大从政的第一件事,却是用无尽的炮火回馈南斯拉夫。她就是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美国高官尚且如此,可见国家本质何等恶劣,像这样的国家,有了科技,却没有传承的文化。当然,从匪徒发展起家的国家,文化又该从何谈起!
作为新时代中国华少年郎,我们应乘鲜衣怒马,踏浩荡星河,以传统文化为路,以科技创新为帆,用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技充实国家的实力木,为建设文化科技强国而砥砺前行。
承传统文化,建科技强国,做时代少年!
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科技强
高一(15)班任颜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祖国的建设日新月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与时代相拥,华夏儿女以科技为基,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传统文化助力现代科技发展。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中医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从古至今,无数医者在“悬壶济世”的同时著书立说,将中医的理论和经验留给后世,东晋时期的医者葛洪便是其中一位,写下了《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玉函方》等著作。
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恶性疟疾疫情。危难之际,中国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兴举国之力研制抗疟新药,一个代号“523”的科研项目悄然展开。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她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屠呦呦将古典文献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解决了困扰世界的难题。因此,屠呦呦感慨地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
如今,关于青蒿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还包括护理、化妆和医美等多个领域。青蒿等古代中医方药在与当代科技结合之后,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现代科技强化传统文化传承。
华为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手机芯片取名“麒麟”,服务器芯片取名“鲲鹏”;我们的第一辆火星车名为“祝融”,首辆月球车名为“玉兔”;我们的航天站叫“天宫”,量子实验卫星叫“墨子”……这些命名让现代科技产品富有美好而浪漫的寓意,科技的发展也让神话和文学变成现实。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携手并进,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古代人民有着飞天揽月的梦想,想飞上太空,飞到月亮上去一探究竟。
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在今天逐步实现。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录月背;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掣电入冥窈,无色火焰锻治国之利器直御苍穹。舔舐星垣,纵破幽远,回望尘寰,激昂河山。
在《山海经》里,有一个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的海中之国氐人国;在《西游记》里,有一座巍峨、富有和神秘的东海龙宫;在《海错图》里,有一幅三百多种海洋生物的图志……中国古人对海底世界想象与探索早就有之。
而今,正是无数科学家的不懈付出与努力,使得“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自“蛟龙号”开创我国载人深潜新时代,到“深海勇士号”拥有更高的零件国产化和技术自主化,至“奋斗者号”下潜深度已超百米。中国深潜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添上遒劲一笔,渲凝历史,入木三分。
时间是变化的标尺,空间是更迭的参照,时空为证,见证了发展飞跃向前。从绿油油的绿皮火车,到“八纵八横”的中国高铁,翻开中国地图,从中原腹地到江海之滨,都被高铁紧密地连接起来。中国高铁,用速度重新定义时间,用连接不断改写空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传奇,形成了一道流动的中国风景,绘就出新时代铁路发展的新画卷。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美好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让我们以梦为浆,扬帆起航,追随初心的召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海洋上,奋勇前行,以实干的精神、担当的态度,为建设科技强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创新以传承为基,传承以创新为翼
高一(19)班周文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嫦娥奔月到探月工程,从秦修驰道到中国高铁,从都江堰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无数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与创新这一理念。唯有坚持传统,勇于创新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当今世界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
何为传承?即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光大。何为创新?即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
勇于创新方能谋取机遇。君可见王选夫妇颠覆传统铅排印刷,应用激光照排技术,将中国汉字带入信息时代;君可见3D打印技术突破地理限制,让古建筑“动起来”;君可见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碰撞,成为航空、国防、建筑、工业不可或缺的材料……种种创新,不仅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也为国家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从一国两制到一个中国原则,从神舟到探月,中国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坚持与时俱进,让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正如古语所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不断的创新改革,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持续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君可见屠呦呦翻遍历代中医药典籍,成功提取青蒿素,造福世界疟疾病人;君可见月球探索工程命名“嫦娥工程”,体现中国厚重文化底蕴;君可见中国坚持推进传统纺织业发展,成就“衣被天下”的第一纺织大国……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隔过文化的国家,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一份宝藏。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才能在眼花缭乱的世界中保持中国独有的大国风范和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勇于改革创新与坚持传统文化不是分道扬镳,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特色,也使现代科技带上中国烙印。
当下,马面裙、漆扇等流行,表明着传统文化正被更多的人所喜爱传承。但是其它国家冒领文化起源,也告诉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来传承文化,坚持创新,将传统与现代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结语】
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创新的精神生生不息。“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科技强国”征文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一次文学与思想的盛宴,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而青年学生正是这一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让我们携手并进,在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曲中,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