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23-12-04 访问量:596 |
名师领航促成长——扬州大学冯锐名师工作室与扬州市汪小庆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暨新闻与传媒学院师范生教育见习研习活动
深耕细研踏歌行,以研促教谱新篇。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优秀教师发展平台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23年11月29日,扬州大学冯锐名师工作室与扬州市中学信息技术名师于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扬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居殿峰、扬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俞福丽、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张浩、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诚、扬州大学师范教育办公室副主任殷晓庆、扬州大学冯锐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冯锐及工作室成员、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汪小庆及工作室成员、扬州市中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扬州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等200余人参与了活动。
全体合影
领导讲话
扬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居殿峰首先强调了UGC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鼓励加强高等教育院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深度交流合作,贯彻落实扬州市教育局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全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扬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俞福丽则肯定了举办联合教研活动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促进教师素质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联合活动十分有意义。
专家报告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和扬州市中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汪小庆作了题为《大概念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报告,从讲解基本概念、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具体案例展播三方面精析了如何在大概念视域背景下进行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大概念、表征大概念、转化大概念、落实大概念四步完成教学设计,利用真实情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素养,理解大概念,完成单元学习,发生深度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扬州大学冯锐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冯锐作了题为《数据驱动的循证教研》的报告,深入阐述了数据驱动教研的概念、方法和实践,并详细介绍了这种新型教研模式的运作模式,强调了以数据驱动的教研模式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使教研活动有据可循,走向科学化、专业化,使普通教师逐步转向专家型教师,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扬州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石晋阳作了题为《提升信息技术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创新探索》的报告,涵盖了课程基本介绍、教学痛点分析、课程教学创新点、教学创新的效果以及教学反思与总结五大部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挑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在信息技术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实际效果。
扬州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沈霞娟作了题为《促进学习的评价:内涵、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教育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内涵和促进学习的评价策略,详细阐述了促进学习的评价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强调了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以查普伊斯的评价七策略为基础,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评价策略。
一线教师无生示范课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的吴萧剑老师执教了七年级信息科技(上册)《3.2.1互联网应用中的数据构成》。吴老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基础,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这一抽象概念。在课程结束前,吴老师利用思维导图总结了本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利用随堂练习巩固了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最后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课后思考讨论的主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沟通、合作和探究精神。
一线教师点评
扬州田家炳中学汪汪振国老师:吴老师的课具有目标明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情境导入生动有趣;环节和任务设置恰当合理,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引导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能够跟着老师走;注重评价与反馈环节等优点。同时建议减少部分导入时间,ppt中标题按教材进行标注,学生的条理性、纲要性思想会更加清晰。
扬州市朱自清中学高健老师:吴老师的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以及设计的十足用心,通过学校布置的一个任务来引发一系列的创作需要,再通过创作需要引出学习内容。新课标新教材中并未对使用哪种工具做出明确说明,而在吴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例如AI、qq等多种工具,这体现了吴老师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需求。
一线教师无生示范课
江苏省江都中学的杨振老师执教了高一教科版信息技术《组建教室智能温控系统——可以复用的代码》。杨老师以丢失教室空调遥控器这一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切入点,并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现有的温度控制设备不够智能,同时以江中即将搬迁去新校区为背景,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组建智能温控系统。在项目分析阶段,杨老师采用了自顶向下的方法,逐步细化问题,并引导学生从系统的子功能“控制温度”入手,完成流程图和代码实现。当完成基础代码后,杨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样的功能代码如何在多个地方快速实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函数。通过讲解比喻、设置任务和观看微课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函数解决问题。课程的最后,杨老师还呼吁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要做一个合格的数字公民。
一线教师点评
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张志尧老师:杨老师的基本功扎实,风趣幽默,能够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对函数进行解释。整个课程通过项目来实现,教学理念前沿,教学重点突出,情境引入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需求出发,步步为营引出后续教学内容。学生的交流分享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所在。
高邮一中周欣老师:杨老师的情境导入具有真实性,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授课过程在项目中进行,引领学生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逻辑清晰,并在课程最后以人人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一份子进行了一个拔高。同时建议不需要在课堂中体现课前的调查问卷内容;项目功能的实现可以由学生提出,减少教师的预设,增加项目的开放性;流程图可以提供半加工的作品,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专家点评
扬州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孙发勤副教授: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丰富,情境性强,杨老师的课程中对于拆解问题的思想渗透和课堂思政内容是亮点。建议是增加学生参与探索的时间;吴老师的课堂中数据的获取方式可以按获取难易梯度进行展示。
师范生无生模拟课
扬州大学教技2021级师范生吴宇辰同学执教了《最强大脑-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吴同学以游戏进行导入,请学生们一起来玩最强大脑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提出如何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这一游戏,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新知。在进行问题分析时,吴同学首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游戏步骤,并针对每一步进行了流程图和代码的深入分析,最终组合形成一个完成的流程图及可运行代码。课堂小结过后,吴同学设置了课堂拓展内容,请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如何增添游戏难度。
扬州大学教技2021级师范生陆宇同学执教了《自动化批量制作奖状-for循环》。陆同学以颁发典礼上需要制作多张奖状为问题进行情境导入,引发同学思考如何借助计算机帮助我们进行制作,而后以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的步骤逐步完成这一任务。在算法设计部分,对学生常见错误进行了纠错分析;编写代码部分,由单张奖状制作程序入手,引导学生找寻规律,讲解新知for循环,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张奖状程序制作的程序修改,层层深入;调试运行部分,展示了常见的程序报错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线教师点评
江苏省江都中学佘丽萍老师:陆同学的课情境具有真实性、实用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条理清晰,教学内容不断增加难度,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到了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希望未来的“老师”们能够牢记以学生为本,考虑到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法学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方法等等。
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龚宜成老师:吴同学的课首先通过玩一玩,并对这个游戏的步骤进行分析,分解问题,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清晰的。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在突出算法,为后续进行编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建议是最好给学生留下一颗算法的种子。
江苏省江都中学徐宁老师:两位同学的课堂的设计思路和案例的选择体现了未来是“教书先生”的一个趋势,语言表达上完整、清晰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案例选择取于书而又进行了深度挖掘,贴合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学习还能在完成后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建议多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仪征市第三中学李臣美老师:两位同学无论是从仪态、课件的制作还是教学的逻辑上都十分优秀,吴同学对于游戏的分析以三部分进行讲解,每部分具有不同的方法描述可以形成对比,在其中还进行了重点的强调,相信学生从中一定能够学有所获。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精彩,还促进了研讨的深入,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教师们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通过这场教研活动,各位一线教师和扬州大学的学生们得到了成长和提高,为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