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23-05-08 访问量:363 |
浩瀚星空绝地流浪人类文明薪火相传
高二(1)班张蒋倩
冰天雪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
《流浪地球》展现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地球,仿佛我从未真实地看过这颗蓝色的星球一般。
影片中,极具视觉冲击的镜头下,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对立点。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岔路口,想要前进,就需做出选择,哪怕格外地令人心碎。卡夫卡有言:“你必须走完全程,你逃不掉的。”逃避,停滞不前不是“最优解”,不顾一切地孤勇向前才是。
是选择长达十四年的等待与守护,还是选择年幼的孩子?是选择陷入危机的世界,还是选择自己的小家庭?刘培强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望着满目疮痍的世界,他何尝不纠结过?何尝不崩溃无奈过?何尝不紧锁眉头?望着熟睡的稚嫩的孩子,感受着那弱小脆弱的呼吸,轻柔地掖掖被子,在光明中转头走向了未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义,选择了世界,选择了奉献与守护。“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许许多多的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坚守血性的军人放弃了无数次营救被困在地下城妻儿的机会,而是选择了奔赴一线,在崩溃大喊中,努力控制住自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看似古板、没有新意、落于俗套的情节却承载着最为深厚的情感。
毁灭与守护,人类与人工智能,绝对的冷静与感性。宇航员刘培强为了换取家人入住地下城的资格,远赴太空,便纵有千般不舍,仍驾着空间站,怀着无尽的遗憾与爱撞向了木星,以一己之力换回了无数家庭的美满。程序员图恒宇为了给因车祸离世的女儿丫丫“完整的一生”,铤而走险上传数字生命;为了人类的自救不被无谓的争议打断,中国代表周喆直在联合政府大会上大声疾呼;超越种族的团结,超越国别的团结,超越民族,超越人种,超越肤色,超越语言,超越信仰,超越宗教的团结。与《星际穿越》相类似的是,同为科幻电影,也同是为了人类寻找新的家园,不同的是前者讲的只是单一的努力,而《流浪地球》讲的是整个世界共同努力,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遥相呼应,在灾难面前,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独善其身,需得摒弃一切,握手言和,结成同盟。人类的火种生生不息,“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生死已经不重要,希望才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钻石,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发光发热和那永不熄灭的名为希望的火种。
电影中Moss的绝对清醒与人类之间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无论是在被告知地球将无法脱离木星引力之时,许许多多的人赶回家见重要的人,还是在生活的细微处体现出的亲情的温暖,如爷爷去世之时,刘启与妹妹悲痛欲绝的愧疚之泪,无不体现出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无法割舍掉的情感的纽带。相聚离散,生离死别终是不可避免的。来人间走一遭,酸甜苦辣,阴晴圆缺需得尝遍。每个人都有生的权利,我们没有上帝视角,看不透也看不穿任何事物的本质,我们不像人工智能Moss一般,理智中带着对生命的漠视,经过理智的计算过后得出的“最优解”却是“毁灭人类”。极尽荒谬之感,又好似理所当然,人为创造出来的Moss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得到的答案若是如此冷漠,又显得合理。人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七情六欲,才使得危急关头人性的光辉闪烁,世界的美好才会被形容,可歌可泣的故事才会被吟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因为七情六欲,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人性的恶往往作为对立面出现,不是所有人都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书中所写的那样淳朴善良、自然健康。所以在悲痛欲绝之时,人类往往会选择用酒精麻痹自己。“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大胸怀很是少见,人类也不能时时刻刻保持着绝对的理智,总能找到“最优解”,这也就是人类不能没有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在短期内又不能取代人类的原因之一吧。
电影中马兆留下的遗嘱只有一个描了又描的无限符号,像极了莫比乌斯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坚信着人类火种的延续,“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当下、和未来。”似乎也预示着,开始的开始,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是远方传来的风笛声,是黛瓦白墙中的吴侬软语;最后的最后,也会像最初那样,“人类又看到了蓝天,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鲁迅先生有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稚嫩青涩的懵懂少年刘启,在父亲温柔又坚毅的呼唤中,实现了蜕变。
而电影想带给青少年的,也许是奋不顾身的勇气,也许是灾难面前的冷静,也许是大义面前的血肉亲情,也许是少年意气,也许我们青少年才是电影中所说的火种,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桥梁,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人,培养自我之责任意识,以浩瀚的宇宙星空为旗,以梦想与汗水为舟,在激流中,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