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化学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五)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7-09  访问量:365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化学教研组(五)

 

《读书与做人》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仲康(1

【阅读书目】

《读书与做人》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问,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季羡林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

【书目简介】

    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深入浅出、朴实动人。《读书与做人》精选了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反映了季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阅读有感】

化学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是化学课堂,如何有效地通过化学教学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本人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观点。

1.通过季大师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季羡林先生散文随笔中的经典话语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

2.通过季羡林先生的往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

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季老先生治学生平,正是教育学生最好的实例。

4.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以客观表现的化学现象为依据进行的探究的科学,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实验事实寻找结果,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季老先生年逾古稀,兢兢业业完成许多古代著作的研究,更是教育学生的苦口良药。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教化为大务”,教师也应该是点拨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作为化学教师,将化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是对学生人性的提炼和升华,是教育的真缔。

 

《化学教学论》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仲康(2

【阅读书目】

《化学教学论》 


作者:刘知新

【书目简介】

《化学教学论(4)》既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教学论(4)》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修订而成的,保留了原书的框架结构,适当调整、更新了一些内容,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全书共10章:第1章导论;第2章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第3章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结合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着重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第48章分别理论结合实际地探讨了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化学探究式教学,以及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等课题;第9章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第10章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高师生走上教师教育专业敬业建功勾画蓝图。

    本书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及教育学院化学教育专业用作教材,也可作为普通中学、中专及职业高中等校化学教育工作者、中等化学教育与教学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继续教育教材或参考书。

【阅读有感】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介绍化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也要介绍化学史。化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的极好典范。例如在讲氧气时,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为什么在实验中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燃素学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又如,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于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他成功地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扬了中国人的志气。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创造革新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等等这一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身上获得对人生理想的启迪和感悟,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二、实施探究教学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思想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合作解决,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仲康(3

【阅读书目】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郑振龙

【书目简介】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在深入研究总结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中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力图进一步厘清课程改革的理论脉络,解决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希望进一步加强对高中课程改革参与者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既是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研究的参考教材。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由教育理念篇、教学策略篇、教学评价与教学资源篇三部分构成,每一篇又由若干个专题构成。力图通过各个主题的学习使教师深入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意图和要求,学会探究、设计和评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方式和途径,加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理解和实施的自觉性,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阅读有感】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爱上化学,对化学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 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上好化学课对学生而言影响关系重大。因为高一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这片森林,期盼早日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教师在进行必修一教学时时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历史的变迁、拓展求知的视野;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特点,在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基础上,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我在化学课堂上充分联系各项学科知识,PH值可以联系数学,氯气可以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化学平衡又可以和物理学科受力分析对比讲解,学生体会到了化学的有趣,自然就不害怕。今年是新的教学改革的第一年,我们化学教师面对全新的形势,应该多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认真备课,完成新的使命。


为审美而阅读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蔡厚贵

一、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学习《阅读与我们的生存质量》,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到教师的专业素养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定要阅读多样化、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有效性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为我今后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专家们深刻独到、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如何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充满了自信心。

二、着手研读属于自己的经典

说真的,文学著作我也有几本,但读的少得可怜。通过阅读体现生活的意义,构成日常的生命,不为功利,不为娱乐,在心平气和中阅读,为审美阅读,精神放松欣赏地阅读。作为化学老师我要读历史、哲学,经过了解后,已经开始研读《亚洲史》、《读者合订本》,不仅要读做笔记,而且要反复读。

三、基于学生经验进行课堂设计

教师是教学生获得知识的人,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架桥者;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如何运用,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高考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否,亦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学校和领导。即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欢天喜地、山欢水笑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呆若木鸡、愁风恨雨的备受折磨;教师既可以培养天才,也可以造就傻子和畸才。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期待学生拥有成人那样的行为举止,或者不应该像教育成人那样去教育学生。如果那样去做,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不会得到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不良。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牢记“要以学生的经验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氛围以及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征,教师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生时,他就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的聪明和可爱。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我发现:运用友好、温和、机智、灵活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成为一体,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重视研习人文素养

我是高中化学教师,以前在课堂上也能结合教材对学生有机的进行思想教育。但通过读书,意识到无论教师在做什么,学生都在注视着你,它既反映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时也反映着学生的尊重、责任、义务和权利是从对教师的观察中部分学会的。可见,师德与人文素养某种程度上比专业知识更迫切重要,这就要求骨干教师修炼人文精神。

我以前一直认为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循环教学、能出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自己。通过学习,使我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