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语文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四)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21  访问量:362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语文教研组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姚静(1

【阅读书目】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作者简介:常生龙,河南武陟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和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书目简介】

    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大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那一刻!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

【阅读有感】

你是否遭遇过上课时,学生听得直打呵欠的尴尬?

面对“问题生”搅局时是否忍无可忍,苦无对策?

与同人探讨教育问题时,是否自觉说得言语无味,理据不足?

写论文、评职称时,是否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在自序中,常老师通过记叙两件小事来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揭示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教学始于技巧》一文中,首先谈及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并为他们设定高的学习期望,激励他们奋力前行。但给学生设定高得学习期望,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的。道格•莱莫夫总结了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它们分别是杜绝退出、对就是对、不断拓展、形式重要和无须道歉。其中,“杜绝退出”意在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从而使每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具体做法就是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知道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教师可能会去提问别的学生,但在他人给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给出引申的问题要求他继续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两个技巧是“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按部就班技巧”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前提是让他们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再在此基础上去自由发挥。

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任务,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可以操作的若干步骤,帮助学生学习它们。和学生一起确定步骤和流程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而“走动技巧”强调的是教师要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拥有整个教室。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在课桌椅的编排上动脑筋,保证教师想要去的地方没有障碍;第二,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随时走到教室的任何位置,而不是因为要维持课堂纪律而走到某处。“走动技巧”对促进师生之间的全面接触,保障教学活动的全员参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平时上课的时候,除了巡视练习的完成情况外,我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在黑板和前三排的同学之间,与后几排同学的接触面不够多,因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运用“走动技巧”。

最后,在创建和谐课堂文化中,道格•莱莫夫说了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训练,即教学生正确和成功做事的方式;二是管理,即教会学生在做事的时候不瞻前顾后,积极投入其中;三是控制,即你有能力让学生按你的要求去做;四是影响,即用自己对教育的自信和热情来影响和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渴求成功,并发自内心地为之奋斗;五是参与,即给学生创造大量参与学习的机会,安排许多非常有趣的、能让他们集中精力的事情。

将这些原则整合起来协同使用,会让课堂的文化发生质的变化。因为“训练”的缘故,学生们逐渐学会了独立做事;在正确的“管理”下,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既让课堂充满活力,又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影响”和“参与”,师生之间营造了充满信任、安全无忧的学习氛围,最终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文明之光永不湮灭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姚静(2

【阅读书目】

《巴黎圣母院》


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家。

【书目简介】

《巴黎圣母院》于1831114日首次出版,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阅读有感】

    “巴黎圣母院撑起一片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繁星的高度,在教堂的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镂空下自己的事迹。”   

巴黎圣母院的含义远远大于一座建筑。她更像是一位襟怀宽广的文明守望者。愚人节的闹剧、弗比斯之死、卡西莫多的眼泪,刺穿长空的铁哨声,还有那晚,她的面前,巴黎圣母院门前血流成河。她无话可说,也说不出话来,只留下浑厚的钟声,来寄托她对生命的怜悯。 人们喜悦也好,悲伤呼号也罢,但这座教堂不行,当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在她面前时,她能做的,只是任由刺骨寒风拂过城门,扬起那少女的长发,将她最后一丝微芒的气息送向天国。  

漫阅全书途中,常细细思忖,触动我内心的不是某一人物,或某处情节的惊艳,更多的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岿然的教堂蕴含的有容之境。她的存在,正是当时法国爱与和平的象征。书中她被攻打之时,也是爱斯梅拉达生命消亡的开始。所有的怨恨、嫉妒、贪婪腐朽没落都因爱而生,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离开而被人们淡忘。  

而生命不息,文明不止。世上有很多卡西莫多。更有数不尽的克洛德神父、上尉菲比斯,但是巴黎圣母院只有一个。她既能对长相丑陋的卡西莫多敞开怀抱,也能欣赏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美丽与纯良。这座教堂容纳的不仅是文学的精粹,艺术珍品,还有世间美与丑的共生物。  

犹记得,雨果著成《巴黎圣母院》之前,正是法国七月革命大获全胜之时。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人们追求平等与自由,连无辜的巴黎圣母院也不放过,她的尖顶被喻为权力与专制的象征,被强制拆除。雨果说:“如有可能,我们应向全民族灌输对名族建筑的热爱。”这使我联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为老北京古城墙争取最后一丝尊严的样子。只可惜一个人的人道光芒,永远照不亮一段历史的黑暗。   

这座十九世纪被重新复原的大教堂,在二十一世纪又再次毁于火海。与此同时,火烧圆明园的血泪史被一群打着“国耻难忘”的幌子的“爱国”之士重新搬上台面,作为讥讽教堂被毁的底气。可我试问,当初“痛斥英法联军强盗暴行”的那位诗人不正是雨果吗?    与其依仗华夷之辨,守着“伟大的废墟”,不如舍弃所谓的“瓷器爱国主义”,将目光重新落到人民的身上,熊熊大火烧毁的不止是一个园林,一座教堂,更是百姓的血汗,是无数艺术家穷尽毕生精力孕育出的艺术珍品。   

所幸,毁坏的是那座待修葺的尖顶,钟楼还在,巴黎圣母院未倒,她依然作为文明与美好的象征,默立在法国的中央,立在人们内心深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蕴含在雨果的文字中,一世纪接一世纪,希望从未消逝。她永恒记录着前世今生的丰富历程,无法在视野里窥探过往,但在思想里却是无边际地浮现着一切,描绘着一切。  

以一座教堂,反观全书,追溯历史,不得不由衷感慨,当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告别的时代,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巴黎圣母院仅是一小部分文明的载体,所有文明的出现都是因为人,因为我们还存在于世间。惋惜与悲号是无用的,当钟声再次响起之时,我们扪心自问,是我们战胜时间保留了文明,还是文明由我们而生,泉涌不止?一场大火也不是文明的终了,而是新纪元和新文明的开端。

 

残垣断壁中的文明之火

——《湮灭的辉煌》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姚静(3

【阅读书目】

《湮灭的辉煌》


作者简介:夏坚勇,小说家、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出版过小说、散文及话剧多部。曾获庄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其历史散文《湮没的辉煌》、《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纵横捭阖的大手笔在大陆及台湾地区有较大反响,是国内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书目简介】

当看到这一系列现代著名作家的名字时,我们的脑中即刻浮现一系列个性极其鲜明的现代中国人形象。鲁迅的沉重、深刻与灵魂拷问,胡适的轻巧、宽容与温情相待,林语堂的性灵、洒脱与幽默,丰子恺的从容、优雅与仁爱,每一位都有着极大的人格魅力,他们的思想与文采,他们的为人与为文,他们无论是作为现代作家,还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都值得21世纪的中国人去解读,并在解读中找到前进的最佳方式。让我们在这一系列作家作品的阅读中,集众人之“精、气、神”,铸造崭新的现代人。

【阅读有感】

散文,或华美精致,或散淡悠然,怡情,却鲜有大手笔之作。史实,凝重理智,冷峻严密,醒心,却也因其一丝不苟易沦于枯燥。难以想象,如果这两者结合,是否会碰撞出瑰丽的火花?

细读《湮没的辉煌》后惊喜的发现,它把这两者完美结合到了几乎极致。用”大散文”系列来归类此书,无疑是一个最恰当不过的创举。严谨的治学,深厚的文字功底,成就了这样一部堪称大手笔,大情怀的力作。

不附庸风雅,不无病呻吟,只是以一种高远旷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以理性的思考,和敏锐细致的情感,不偏不倚地书写一段段历史章节,这正是此书的特点。而在看多了众多苍白文字的今天,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这样一本书,放下所有成见旧识,全心跟随夏老的笔触在历史沉浮中走上一遭,既是一次极好的心灵洗礼,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夏老深邃的眼光注视着逶迤绵长的中华文明史,以断垣残简为出发点,并以此为依托,追述历史现象,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个朝代的更替。也把那一些个文明碎片重现昔日辉煌后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历史巳穿越宇宙时空,幻化为一幅广阔无垠的星空图,又如一桢大手笔的精装卷画,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而在每一个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中,夏老更是细细剖析了它背后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底蕴。

追忆着,浸漫在朱明王朝血泪中的南京宫城。明故宫,一座因杀人无数而浸润在血泊里的宫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南方起事而威加海内的封建王朝的定鼎之地,如今也不过只剩一片斑驳的遗迹,恹恹地陈列在冬阳下。这座宫城见证了朱氏皇帝一代代从洒脱自信却又刚愎专横,到泼皮无赖而又荒唐无能的转变。而唯一不变的却是血腥的杀,杀文人,杀得竹篱下失却清雅闲趣,只余一片肃杀阴冷;杀得狷介之士不敢仗剑浩歌,只能夹着脑袋装疯卖傻;杀得午门前一路血红,沿着御道迤逦而出•••••••这,似乎不是圣明天子的气象。

再来看看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这是每一个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了,而那一种大杀戮的高压,则注定了文化人需谨小慎微。乾嘉之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汇聚成的整体性功业。既然不敢从事经世致用之学,不敢吟诗作文,那么只有泥古,考据。乾嘉大师们的学养和毅力,足以让我们后人汗颜,但横观当时的世界历史,则未免有点让人遗憾了。

应该说,夏老在书中所述的众多史实,我都曾在历史教科书中读到过。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着实让我增添了不少兴趣。当然,教科书是在考试的目的下编制而成,虽都是史实,却缺乏完整性,生动性和细节描写,而他则以更细致的角度的笔触展示了一些瞬间或者细微,让我领略到更多课本之外的东西。

阎应元的足智多谋、史可法与多尔衮之间的文字游戏、江阴保卫战的滚滚硝烟••••••皆在本书中的《寂寞的小石湾》一章里展现无遗。读了之后,便会觉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战征后的残垣断壁下。

然而感悟令人神往却难以抵达。《洛阳记》借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情节描写“思想者”:“一位老人踟蹰于荒原之中,孑然四顾,苍茫无际”。夏老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孤独的思考着。而我有幸地读了这本《湮没的辉煌》,目睹一位智者的孤独之美丽与价值,让我受益匪浅。

既是读了这本书,便以夏老的话来结束此篇:“我从苍茫远古中走来,史实和灵性铸就了我手中的长剑,壮士出山,剑气如虹,啸傲江湖的日子当不会很远。”

 

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生升(1

【阅读书目】

《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


作者简介:顾黄初先生19331029日(农历911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苏北农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任教师。1962年调入扬州教师进修学院担任在职教师培训工作。1963年调入扬州师范学院函授部负责中学语文教师函授工作。文革期间受迫害,文革后平反和恢复名誉。1978年转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文系讲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兼任扬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3年退休前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

【书目简介】

    本书共分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语文教学短论、现代语文教育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书评书序五部分收录了顾黄初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

【阅读有感】

《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中提到,1996年顾黄初先生将自己多年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语文教育必须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2003年,顾黄初先生以70高龄退休后,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关心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顾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即是他晚年对自己上述三个基本观点重新思考的结果。所谓语文教育“三生观”。是指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和语文教育生态观。20051029日。顾先生在扬州大学举办的首届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三校(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研究生论坛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生观”;20051216日,顾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大会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我的语文教育生态观”;2006年,顾先生应《湖南教育》编辑部的约稿。把语文教育“三生观”形成文章——《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见《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68月号),通过书面形式完整地表述出来。 

顾黄初先生关于“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的观点。把语文教育与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则是进一步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揭示语文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分道扬镳的最重要标志是语言。人类语言不同于动物语言:动物语言只是一种信号,传递的信息固定有限;人类语言则是个开放系统,能够传递的信息无限丰富多样,现实的、假想的,不拘范围、不论题材,人类语言都能谈论。所以,语言是人类表达需要、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可以说,人类是语言的中心,语言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顾先生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把语言学习提升到生命存在的高度,深化了语文教育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一个人活着,就是学语文、用语文。他的一生都离不开语文。 
  如果说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的观点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语文教育生命观则不仅指明了重要性,而且指点迷津,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第~,要在交流的“量”和“质”上下功夫。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语文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多创造交流机会,拓宽学生的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让学生在一次次交流中逐渐领悟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叶圣陶语)。第二,在“思维”的发展和锻炼上下功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所以,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各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顾先生一贯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谈作文教学还是谈阅读教学或者研究教材编制理论,他都把发展学生思维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第三,逐步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想养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积累”是关键。所以,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

 

语文教育论稿》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生升(2

【阅读书目】

《语文教育论稿》


作者:顾黄初。

【书目简介】

    《语文教育论稿》一书从历史的研究、现状的解剖、未来的预测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了作者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成就。对于历史的研究,专人、专书、专题同时推进,尤以专人研究——如叶圣陶研究的成果更为突出;对于现状的解剖,因为作者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所以每有所论都能切中肯綮,"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这一观点的提出,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某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弊端,无疑是对症下药的良方;对于未来的预测,高瞻远瞩,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所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广大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第一线执教老师,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阅读有感】

    顾黄初先生早在八十年代就在其《语文教育论稿》中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的观点。顾先生建议从生活中寻找学语文的方法,拓宽学语文的空间,规划语文教育的未来。生活,在顾先生看来,是“根”,是“源泉”。近几年。顾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生活观”,把“贴近”二字拿掉,将语文教育和生活合二为一,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提醒人们务必要把“生活”和“语文教育”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具有充分说服力,顾先生用语文教育生活观来分析语文教育界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文道之争”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讨论,至今还有人拿出来做文章。顾先生根据“语文”本身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特点,说明语文的“文”和“道”是不可分割的。“淡化语法”是改革开放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新问题。一部分人认为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深奥难懂,与语文实际运用脱节,教了也没有用,因此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一部分人提出不了解一些语法规则。能说规范的话、写规范的文吗?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丢掉语法。两种说法各有道理,这就需要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来解决。顾先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根据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情况来编写语法知识短文,也就是教给学生切合实用的语法知识;二是对生活实际中使用语言所应当掌握的规律性知识作调查和整理,进行语法的动态研究,把现代语言学中关于“语用学”“语体学”和“语境学”的理论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中来。文道之争、淡化语法论争搞得沸沸扬扬,顾先生从“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就变得简单许多。
   
语文教育生态观,是顾黄初先生受生态学启发,从生态环境想到语文教育环境而提出来的。“环境建设”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一,交流需要环境。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人。当人与适当环境接触时,不论年龄大小,都会产生与别人交流的欲望。语文教育应该重视这种生命欲望。建立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联系。第二,环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学生学习语言所接触的环境是非常宽广的,有母语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这些环境都会或深或浅地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顾先生认为,“种种环境的综合影响,如果是良好的,丝毫不被‘污染’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离‘科学化’目标也就不远了。”第i,环境是动态的,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演进,必然会产生反映新生活的新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电脑取代传统的书写工具,网络语言在我们传统的词汇库里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为了表达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文字符号以外,还增添了许多足以表情达意的其他符号。这都是“环境”造成语文行为和交际工具所发生的变化。这种种新的客观存在,必然要使语文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具有“时代新质”的变革。语文教育紧紧与新的现实相适应,这是“科学化”追求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追求的是“平衡”,一旦平衡失调,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语文教育环境保持平衡,语文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顾先生当年提出语文教育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追求的就是一种平衡。重视传统忽视科学化或者抛弃传统追求科学化的做法都有失偏颇。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态观,既强调了语文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又重申了语文教育应该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道路的观点。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与他上世纪90年代总结出来的三个基本观点,有一定的前后继承性,但更多的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三生观”之“生命观”寻求语文教育更深刻的本源意义,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来谈语言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语文。“三生观”之“生活观”把语文教育放在更宽广的空间——生活中来思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旦把语文学习放在生活空间里,将会增添许多趣味。“三生观”之“生态观”强调语文教育的环境建设。无论学习哪种语言。语言学习环境都很重要。首先,规范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习健康规范的语言。其次,不同的环境,语体要求就不一样,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环境,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叶圣陶语)。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对于指导当今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顾黄初语文教育集外集》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生升(3

【阅读书目】

    《顾黄初语文教育集外集》


作者:顾黄初。

【书目简介】

    顾黄初老师生前将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稿(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之外的文章,有的是刊物发表的,有的是未曾发表的)整理成十编,准备出版,但整理好后,他就与世长辞了。顾先生的这部分文稿,对语文教育研究很有价值。根据顾先生的太太周梅珍教授的意见,拟以《顾黄初语文教育集之集外集》为书名,出上下两集。

【阅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