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历史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二)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19  访问量:344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历史教研组(二)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吴冬玲1

【阅读书目】

《南渡北归》


作者简介:岳南,原名岳玉明,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1962年生于山东诸城,先后毕业于诸城五中,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文学创作专业,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

【书目简介】

岳南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亦有独特研究,其耗费8年心血创作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出版后深受读者好评,畅销不衰,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全球华文十大好书冠军两岸读书界对这套大书予以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也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阅读有感】

有感王国维

以前对王国维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系统的了解,从《南渡北归》中对王国维有了具体的了解。王国维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第一个应聘的大师。其时,王国维的身份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师。尽管已经是1925年,王国维接受清华的聘请,还是到天津“觐见”了自己的皇上,末代皇帝溥仪,征得溥仪的许可,才就任。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年的帝制,但是末代皇帝溥仪还是与自己的太监宫女住在紫禁城里,仍然关起门来做皇帝。拥护皇帝的不但有辫帅张勋,还有大师王国维,当然还有丧失既得利益的遗老遗少,也有没有丧失既得利益,但也没有赢得新世界,换言之,枷锁去掉了,但衣食似乎更没有保障了的,一大批普通民众。十三年后,冯玉祥派出的革命军才包围紫禁城,宣布废除对清王室优待的函文,溥仪最后一次召开御前会议,交出皇帝印玺,遣散太监宫女,搬到后海醇王府,后又搬到天津张园。

王国维其貌不扬。用鲁迅的话形容,老实到象火腿一般。也不知道鲁迅怎么想的,为什么火腿就老实呢?为什么不说老实到象土豆一般,或者象绍兴的黄酒,茴香豆一般呢?搞不懂。

岳南讲,王国维身材瘦小,脸庞黑黄,八字须,瓜皮帽,猪尾巴小辫子,一副颓丧萎靡的样子。然而其学问却“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精通八国英语,呵呵,精通的是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后世的叔本华、尼采等大师的思想理论,有独特的研究和深刻洞见。王国维是利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1906年,王国维在《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几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门,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伸了近一千年。”

王国维当之无愧,是甲骨学的鼻祖,郭沫若称之为新史学的开山。陈寅恪评价王国维的学问之博大精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胡适在1922828日的日记中写道:现今中国的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有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在学术上已经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作者岳南对王国维的评价更高。他说: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框架和标高看,自两千年前司马迁去世,一百年后出现班固,其后五十年出荀悦,其后二十年出陈寿,其后700多年出欧阳修、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范祖禹。十二世纪出了郑樵,其后五百年,到十八世纪才出了赵翼、钱大昕、王鸣盛、全祖望、章学诚等几位名家。此后则只有王国维这个旷世天才横空出世。不观王国维指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四大教授之首的王国维就在192762日上午十一时左右,于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畔,以头如泥,从容赴死。王国维的自杀,没有任何征兆。6月一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学生毕业,研究生回忆,座中先生言蒙古杂事甚畅,其雍容淡雅之态,感人至深。晚上与陈寅恪在陈家畅谈至傍晚。夜晚在自家会见学生,谈笑和怡。2日晨8时至研究院办公,料理事物如常,并与同人谈及下学期招生事宜。随后借钱五元,从容自杀。

遗书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一代宗师,就这样,走了。对于王国维的死,外界有多种说法。溥仪说王国维是欠了罗振玉的钱,被罗催债逼死的。还有比较八卦的“妻妾出轨受辱说”。但诸多说法之中,陈寅恪的解析,最有说服力。

王国维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二死。其一死,是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做出的近似“尸谏”的抗争。

陈寅恪在挽词中云: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际,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王国维为我们所熟知的,多是其做学问的三重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陈寅恪所撰写的碑文,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价值选择与思想光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识,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书笔记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吴冬玲2

【阅读书目】

《中国历史的教训》


作者简介:杨师群,一年生,上海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研究员,法律史研究中心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外法律史、先秦史、宋史、中外新闻史、西方文化制度史、中西方社会比较研究等。

【读书心得】

阅读读杨师群教授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有所感触。此书写作的跨度是从远古至清朝。涉及的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谈论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和一些历史著名学者。主要记得的事情是一些观点,我真不清楚准确与否,但总归是他的观点:

一、中国的政治的专制

原先的中国是皇帝的世界。天下都是皇帝的。对于皇帝,几乎没有约束。虽然有法律,但是,皇帝的权力大于法律。诸子百家都是为皇帝服务,儒教、佛教和道教也都是为帝王将相服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对于百姓,没有平等民主可言。朝代的更替和皇帝的改变,体现的是血腥,难得出现几个所谓的好皇帝。

二、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宗教

原先的国人大都信奉儒教,佛教是别国引进在中国改造,道教是中国的固有宗教。但是,信奉儒教的主要是信仰封建君主体制,信奉道教的也差不多,信奉佛教的人目的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来世。与西方国民信仰的基督教有很大不同。所以,古代中国人几乎没有真正的信仰。

三、中国人(新中国前)奴性

想想也可怕,到了清朝年间,大臣上朝凑事,必须在地上跪着,就是皇帝的奴仆。普通百姓更加不用说了。所以,原先的中国人是奴性十足的。泱泱大国,一人独大,天下一个人说了算,一级套一级的奴性,真是可怕。骨子里的奴性后果非常严重。

读过鲁迅的许多文章,鲁迅的骂人确实是有道理的,国人受到“礼教”的束缚实在太大,真是吃人的礼教。

杨老师讲的与以前学习的内容有许多不同。这些都是他个人的观点。但他提供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野。我们应该多读不同观点的书籍,这样才能开阔视野。

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深刻教训,给人们增添一些智慧,以帮助国家、民族不断进步,应该是笔者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只会一味用“光辉灿烂”之类的词语来麻醉自己,看不到其中存在极需反省的各种问题,实在是不明智的表现。中国历史最让人纠结的地方在于:似乎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到近代却显得相当愚昧落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百般凌辱,甚至被邻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原因何在?人类社会运作的快慢好坏,主要是看其制度如何对待每一个普通人的聪明才智,是否能将其吸收、融汇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较快,或者说文明程度较高的关键就在建构出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并得到公平报酬的制度,所以,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快慢的最重要因素是看其制度的优劣与否。这样,我们在思考上述问题及有关历史教训时,主要是检讨制度文化结构及其作为源头的政法思想诸内容。

当前思想文化界有一股复古思潮,一批新儒家与国粹派折腾得相当厉害,掀起一股股普读儒家经典的浪潮,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以为古代有那么多的圣哲、先师与一批深奥典籍,其中早已具备现代社会的许多因素。有人甚至认为在传统文化中可找到民主宪政的东西,只要继承了其中庸平和、伦理道德诸优质方面,就不仅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甚至还能拯救整个世界……乃至培育出以国粹为底气的一个个民族主义怪胎。要知道,中国社会决非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世界,其政法文化早已堕入专制的深渊,存在许多反人性、反理智、反社会的恶劣基因。这本小书就对一个个基因作些认真的分析,让人们看到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中的糟粕,从中找寻类似民主宪政的东西实在是很荒诞的想法。中国走入落后愚昧的近代,实在是一种宿命,而近现代道路走得那么艰难坎坷,原因就在这传统制度文化中的沉疴极大地困扰着我们。所以,只有深刻地反省,清除沉疴的流毒与后遗症,而不是盲目自大,我们才能真正走向进步。

当然,在问症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沉疴的过程中,时也会欣慰地发现一些闪光点,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浩渺的古代社会的边缘,有一些还曾经相当晶亮耀眼,然而,却往往发挥不出多少历史性的作用,只能像流星那样一闪而逝。拿这些闪光点与大片的文化沉疴相比,后者的数量与重量要远远超过前者,而前者在这个空间中往往显得微不足道、转瞬即逝,两者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较量。这些闪光的流星都只能被传统文化中的污浊洪流轻易地冲毁,被专制统治者任意地埋没。这一社会历史景象所表现出来的优汰劣胜的逆淘汰潜规则,令人深感无奈:为什么能闪光的宝贝却被人无情地抛弃?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在这片土地上不能生根开花?它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近代愚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的种种情景,值得后人去体会、去把脉、去反省,而如何将那些已被埋没与边缘化的智慧重新发光,更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继承、去发扬。

 

《历史的温度》读书笔记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吴冬玲3

【阅读书目】

《历史的温度》


作者简介:张玮,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运营、技术中心总监。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顶级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等。

【读书心得】

偶然的机会获得此书,去年一个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向我推荐此书,她知道我喜欢看书,当时她让我打开网页填相关内容就可获此书,当时半信半疑就填写了,没有想到过几个月书寄来了,本以为这种方式获得的书肯定不咋样的,但看了一篇后就改观了,好书!还向同事推荐,看后有些心得。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过去,照现在,也照将来。

历史能照过去,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知晓过去的发生的事情,历史事件的利弊得失,对于现在有借鉴及反思的作用。与此同时历史也在照现在,我们在当下的行事需要依据过去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经验,将其进行对照才能进行更好的决策。

现在做的决策会影响将来的发展,将来不可知,但对照过去,决策现在会对将来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古装剧里大臣在讨论问题时。他们总是说某个朝代的某个人物做出某个决策,导致了某种结果,然后他们就分析其中的弊端对现在要决策的借鉴。这就是把历史当作是一面镜子。或许这就是历史的作用吧!

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为总是先建立的王朝去修订之前的朝代历史。诚然,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是不可否认。只不过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由历史书来承载,即我们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才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譬如《史记》《二十四史》等。

我更想说明的是,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奇怪的是,关于一些历史事实,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出现。比如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

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在这里不是说爱迪生的坏话,而是说明历史中的爱迪生并非如同传播中的那么正面,当然爱迪生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这样的情况其实有很多,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尤其历史知识薄弱的读者来说怎么办?简单来讲,有以下三个办法。

第一,多读历史书。我们了解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不仅要读,而且要读至少三位作者写的关于同一段历史时期的书,这样才能保证不被一家所言所带偏,从不同角度切入会让会全面、客观。对于更多的读者而言,比较现实的办法是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因为里面的讲解者会用广大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解历史,这就好比在讲历史故事。

第二,多去探讨。历史其实就是故事,即过去发生的事实。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人自然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呢?不这样做行不行呢?把自己的疑问拿出来探讨,说不定在探讨的过程中就有所得。在我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历史十分感兴趣,换言之是他们喜欢谈论过去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听别人说跟别人讨论也是很不错的方式。

第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最简单的历史研究方法,那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千万不要去否认,因为一旦否认了历史事实,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只建立在个人的主观猜测中。其实,我们往往读历史书,只不过是想知道以前发生了什么,所以当读历史书时,不妨将其当作故事书来看。

在读《历史的温度》一书中,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笔法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事实,讲解地有趣生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不仅为感慨历史的真实,也为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而唏嘘不已。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同样以史为镜,但不需要知兴衰,只需要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为今日所借鉴,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就足够了!或许,这就是读历史的作用吧!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石芳秀(1

【阅读书目】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玉彬

【书目简介】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从合作学习概述、合作学习要素、合作学习准备、合作学习设计、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评价、合作学习现状等八个部分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合作学习理论,列举了大量教学案例,便于一线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并借助理论的指引解决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阅读有感】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对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中要像研究教学内容一样研究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基本的、规范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即所谓的“教师教会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个课题:如何看待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然后,将学生分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治现实、经济现状、外交情况和民族特点等六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各小组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各组代表在全班的交流会上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有的甚至还可把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例如,教师在教学《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时,这部分在互联网上可查找的资料很多,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四组各自承担“衣食住行”的一目,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思考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讨论发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自己探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不仅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而且学习效果好,结果问题不仅解决了,同学们合作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也变成了激发求知欲、探究欲的强大动力。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石芳秀(2

【阅读书目、作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吴非

【书目简介】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阅读有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认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书本为中心,通过学习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它具有外在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二是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强调通过学生自身实践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它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等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下,人们大多强调学习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局限于书本世界和间接经验,其主要任务是传递并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被忽略了,学生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现,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和乏味,在整体上缺乏一种现实感和生活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同等重要,学生的直接经验对于丰富加深个人认识,乃至促进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甚至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曾举一例说明:要让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就要坐过海帆船,遇到过大风暴雨,受过同事阴谋加害,看过野人,住过新大陆……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渡过湖,再其次也要渡过江,再其次也要渡过河,万不得已也要渡过池塘。倘若没有坐过海帆船,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坐过鄱阳湖里的民船,再其次坐过秦淮河里的花船,再其次也要看过下雨时堂前积水之竹头木屑。倘使这些经验毫无,我不知道他如何能懂得哥伦布之探险。因此,当代课堂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对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价值,把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伙伴协作与专业学习共同体》

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石芳秀(3

【阅读书目】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伙伴协作与专业学习共同体》


作者:李子健、张善培

【书目简介】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伙伴协作与专业学习共同体》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同学者对学与教提出的一些见解;第二部分是关于改善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第三部分讨论有关教师发展的议题;第四部分是有关教学评价和促进学习的评估。

【阅读有感】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实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即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如何学的问题,即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学习。

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加之教育手段主要依靠教材和讲授,教育方式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教师们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发生兴趣,引导他们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只是忙于把他们的头脑装满现成的答案,忙于让他们知道,对于一个问题除了一种特定的(考试时标准答案)解答以外的所有(即使是正确的)答案都算是错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忙于把学生的头脑装满现成的答案,而不去引导他们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即积累直接经验。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我听”、“教师写――我记”,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实践与探索几乎没有,往往出现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长久以往,学生会对现实生活缺乏一种真实感,会感到学习压力大,生活没意思。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运用问题式教学,创设各种疑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和主动提问,并与老师展开讨论。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另外十分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时间与自主学习的时间。

信息科学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更新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曾被认为无法实现的教育理念正随着科技进步而成为现实,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等,都有了充分实现的可能性,所有这些学习形式都对学生探究能力,直接经验的积累具有最直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