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生物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二)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14  访问量:346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生物教研组(二)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徐斌博(1

【阅读书目】

《教育的力量》


编者简介:李镇西,我国有名教育专家,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后进生”转化、班级民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好看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书目简介】

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很好教师撰写的一本旨在服务教师、指导教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的职业素质培养书。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紧紧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以及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阅读有感】

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正如李镇西所说:“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的转化,即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心态,用一种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站在后进生的角度来想想,他们也确实不容易,他们每天来学校听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课,承受着师长的批评,然而还要坚持不懈地完成多年学业。书中的各位名家和优秀教师也介绍了许多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要点,将这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再契合恰当的教育时机,教师利用教育智慧,便会创造教育奇迹。正如杨富志老师的《从教育契机到教育奇迹》一文中说道:“后进生的转化不是靠一厢情愿地蛮干,而是靠艺术化的教育智慧。而这教育智慧往往蕴藏在教育契机中,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那些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杨富志老师也正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契机——让王同学自己主动解释给老师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含义。王同学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于是便发掘出了自己的潜能,通过这件事情便逐步促成了王同学的转化。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结合自己从教近二十年,担任班主任近十年的经历来看,每一届,每个班中我都遇到了不少后进生。有的虽然成绩落后但是从不放弃,再加上老师们的鼓励,成绩到了最后高考时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却是自暴自弃,不管老师怎么谈心,怎么鼓励都不行,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有时我们对第二种学生的态度是我也尽力了,再学不好我也没办法了。但是看了书中的这些成功转化后进生的例子才发现,转化不是这么简单的谈几次话的,要付出的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办法!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翻书细读之间美妙的感觉绕着指尖,停在唇边,好不惬意,《教育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合上书,闭着眼,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停留在心中。

 

《蓬勃生长欢乐颂》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徐斌博(2

【阅读书目】

《蓬勃生长欢乐颂》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基础教育组组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主编。著有学术专著三部,主编教师用书10多套,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报刊发表教育类文章200多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2011),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省人民政府2013),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2016)。

【书目简介】

本书以蓬勃生长为意象,创造性地描绘了“幸福教育的样子”。分为上下篇,上篇摹写了学校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阐说了对学校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独特见解;下篇以侧重从教师视角,阐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丰富内涵和教学期待,并穿插了大量名师名校的案例,展示了名校名师的发展历程,描摹了名师名校蓬勃生长的景象,抒写其幸福的欢乐,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发与鼓舞。

【阅读有感】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老师,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生命体所有的方面都很健康,才可能蓬勃生长。否则,即使在生长,也是病态的,甚至会逐步殃及生命体本身。生命的完整性可以从双重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学者们认为,人的特质,就在于人是有双重生命的。人不仅有自然生命,还有文化生命;不仅有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不仅有个体生命,还有社会生命;不仅有自在生命,还有价值生命;不仅有本能生命,还有智慧生命。

需要明确的是:第一,强调双重生命,并不贬抑自然的生命,自然的、物质的生命是完整生命的首要条件,所有精神的、文化的意蕴都要作用于它。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少学校,不少家庭里,这个顺序是颠倒的,于是我们在那里就很难寻觅到活泼泼的生命。第二,在教育情境中讨论生命生长,主要是指精神成长。康德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后者的“人”指的是具有完整生命的人。相对于前者,其区别主要在于精神发育、精神成长。第三,即是精神哺育,也有其完整性的问题。有的专家批评“高中无教学”,只有讲题目、做题目、考题目,就是因为在有些学校知识教学被异化了:学科知识被异化为纸笔测试,可以反映成绩的知识点,知识点的教学被异化为讲题目、做题目。第四,精神的哺育也是在优化身体的生长。所谓“德润身”“践形生色”是也。

所以,我们当高中老师的,应当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这一点,绝不能只是班主任的职责,所有任课老师都要有这个认识。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徐斌博(3

【阅读书目】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作者简介:包祥,19522月生,辽宁人,研究生,原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师化学研究会会长,齐齐哈尔市蒙古族学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市六一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北京市六一中学副校长。

【书目简介】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是作者多年来对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所悟、所思、所得。书中记录的是作者做老师,当班主任.尤其是任校长的体会、感受和思考。《学校的变革会悄然而致》,有校长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信息;《书卷气》篇,则呈现了师生阅读后的共同愿景;《教育的最优化与学习的最优化》,向您倾诉了师德的本质是爱;《教育连通世界》,把您带到异国他乡,领略域外的教育故事。 作者在倾诉:教育要自然化,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教育要人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教育要国际化,“兼容并包”让教育的路走得更宽阔。 书中每篇相对独立,便于阅读、思考和应用。故事生动,语言流畅、幽默,可读性强。

【阅读有感】

刚刚看完《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这本书,获益颇多。书中的内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是教育要自然化——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二是教育要人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三是教育要国际化——“兼容并包”,让教育的路走得更宽阔。从实践的角度,包校长的端然教育非理论上那么简单。做真正的教育,需要摒弃尘世的浮华,抵制利益的诱惑,秉呈教育的本质,付出艰辛的劳动。包校长教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始终在做真正的教育:他在哈尔滨践行“不批评一个学生”的誓言,使班上的“差生”变成好学生;他在青岛的办公桌边始终多放着一个椅子,专供学生或家长找他谈话用,来者不拒,成为佳话;他在昆明首开“停止评三好学生”的先河,震动教育界……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这本书是包校长教育思想的集结,但内容却不死板,不停留在理论上高谈阔论,而是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日常实际出发,以故事、书信、散文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教育思想,给人以真实、自然。

 

从书中可以看出,包校长一方面研究和实践教育,一方面放眼社会、放眼国际。放眼社会才能使教育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经济政治建设,而不至于闭门造“才”;放眼国际才能使教育面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至于教材落后,目光短浅。而这些却也恰恰是普通应试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爱与坚守——后进生转化的把手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季娴(1

【阅读书目】

《教育的力量》


主编:李镇西,我国有名教育专家,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后进生”转化、班级民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好看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书目简介】

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等教育名家联合部分优秀教师联袂奉献的《教育的力量》,他们紧紧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通过精彩的实践案例分析及教育故事阐释,为我们献上了优秀的行为指导,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阅读有感】

细细研读,感触颇深,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点最深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如何“爱”上一个后进生

确实,在教学实践中,要“爱”上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李镇西老师给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先“转化”自己——“转变”自己的心态,换一种儿童的眼光,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就会是不一样的心情,体会到后进生的不易、坚持、乐观、感恩,他们在可气又可怜的同时,也可敬也可佩。那你就能至少做到“不恨”。其次,要掌握住转化的“分寸”。要客观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可以被转化,不同学生被转化的程度不是绝对等同的,有的可以被转化得非常优秀,有的可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但对于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说,绝不会因这种“相对”而放弃对这些孩子的责任与努力。做,总比不做好。

那么,如何做呢?注重感情倾斜,让他们感受老师和同学的温暖;唤起向上的信心,克服自卑感;引导集体舆论,让他们感受来自全班的温暖和期待;允许不断反复,尽量延长犯错周期;暂时降低要求,给后进生成长的时间。这些措施,直指后进生转化的核心,能给我们的工作深刻的启示。

二、坚守创造奇迹

坚守,说起来不易,做起来更不易,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往往需要老师以无比的耐心全方位的坚守,方能取得一点点的成效。

1.教育,始于走近。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小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在后进生教育上,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转化一个后进生,首先要走近他(她)的家庭,了解问题发生的原生问题。

2.发现,让教育更近。爱是人的归属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母爱的缺失会对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父母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沟通,让教育离孩子的需求更近。

3.教,然后知不足。在后进生的转化中,教师很容易被动进入犯错——纠错——犯错——纠错的不良师生关系。这个时候,“空杯”心态是教师最需要做到的,这是教师做到公平、公正的法宝。“空杯”不同于耐心,耐心意味着忍耐,有底线,易折磨,但“空杯”心态引领我们改变思维方式,用崭新的眼光去发现,去看待一个新的生命成长,没有了成见,也就没有了抱怨。

4.教育,需要集体。马卡连科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伟大的力量了”。引导后进生融入集体,引导集体真心接纳后进生,都需要班主任大量的付出,尤其是在后进生反复过程中始终不放弃的集体的营造,是及其难能可贵的坚守。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也是众多教育名家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与坚守谱写的教育之歌!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的核心

——读《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季娴(2

【阅读书目】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作者:包祥

【书目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所悟、所思、所得。书中记录的是作者做老师、当班主任,尤其是任校长的体会、感受和思考。作者在倾诉:教育要自然化,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教育要人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教育要国际化,“兼容并包”让教育的路走得更宽阔。书中每篇相对独立,便于阅读、思考和应用。故事生动,语言流畅、幽默,可读性强。

【阅读有感】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是包祥先生多年来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的感悟和思考,作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有着特别深切感悟的是包祥先生谈教育的最优化要转化成学习的最优化。

学习是一种科学,学习科学一方面是指对科技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指为了科学的学习而研究学习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包含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道德、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环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使其内化、升华,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智慧,形成品质。学习指导是学习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是联结学习理论与学习实践的纽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对高中生而言,在系统地掌握正确的常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学习方法,结合学习掌握一点学习心理及思维科学的常识,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高中生形成阅读习惯很重要,一定要使高中生每年都有大量的阅读。

学习指导要遵循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也要遵循理论指导与培养实际能力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关注学习指导与学生心理水平发展相适应、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指导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课程讲座形式、专题讲座形式、学习环节渗透形式、具体学科渗透形式、经验交流形式、诊断治疗形式、自学辅导形式、家长辅导形式等。在上述各种指导形式中,当以学科渗透、学习环节指导为主,在运用中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最终达成“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

——读《学历案与深度学习》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季娴(3

【阅读书目】

《学历案与深度学习》


主编:尤小平,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高级教练。江苏省政协委员。

主审: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近期尤其关注核心素养与课程发展研究。

【书目简介】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理探索。通过呈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思考与深度学习的学理依据,指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必须实现四大转型。

第二部分:编制指南。选择十大关键问题,对学历案的编制、管理、使用及学历案在学校管理中的再生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易于操作的规范。

第三部分:学科示例。列举高中各学科有代表性的学历案,极具普适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阅读有感】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衡量教师专业实践的业绩应该是学生学会了什么、何以学会,而不是教师有没有教、怎样教。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学习”能否发生?教—学—评的一致性如何实现……这既是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不断寻求突破的过程,需要以沉静的心态开展扎实的循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与南京第一中学合作,从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如何落实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学历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整体性变革探索,促使每位学生“真学习”。

一份专业的教学方案需要规范的体例模型和严明的质量标准,一方面便于推广辐射,一方面便于评估管理。完整的学历案包括学习主题/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学后反思等六个要素。六个要素体现以一个主题(问题、项目、观念、技能)的学习为单位,以“何以学会”为中心,以形成性评价为指引,分解目标达成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或有指导的学习提供清晰的脚手架。

编制学历案,不仅需要学科思维、课程思维,还需要教育思维,在学习科学引领下设计教学环节,需要思考在学习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问题。从教师视角来说,即一致性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建立学历案编制程序模型。编制学历案的六要素(关键问题)是: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期望学生学什么)、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学后反思。

学历案编制固然重要,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学历案更为重要。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一、课前学习:着眼“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起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关注同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查阅资料试图解决问题等。

二、课中学习:借助“学习支架”进行循序渐进的深度学习。“学习支架”的类型可以是递进型的,也可以是拓展型的,还可以是交叉融合型的,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类型。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历案的增值意义,意识到学历案只是作为学习支架来辅助学习的,而不能囿于学历案在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上的禁锢,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深度学习。

三、课后学习:深度学习的另一个开始。在学历案中,课后学习环节往往设置课后学习任务,任务要分层设置,有效地针对实际学习中班级教学的“差”与“异”问题。完成课后学习任务,还要指导学生自主建立“错题集”“典型题型”,引导学生反思相应的知识缺陷和学习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学习。

基于学历案的教学从教学方案的变革入手,撬动课堂教学转型,大面积实现学生“在学习”,促使每位学生发生“真学习”,以期实现四大功能的转变:由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素养培养为主转变,从单一的“记背练”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