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13 访问量:336 |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化学教研组(二)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季妹(1)
【阅读书目】
《林清玄散文集》
作者简介:林清玄,高雄旗山人,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散文集》中作者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
【书目简介】
散文集由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黄玫瑰的心、吾心似秋月、白雪少年、星落尼罗河五个主题组成,洞察世间生活,揭示人间真谛。
【阅读有感】
着迷林清玄的散文已经好久,今天又读到一篇美文《买一瓣心香》。
故事讲述的是在台湾和平西路和重庆南路交口的地方,每天都有卖玉兰花的人,他们不只在天气晴和的日子出来卖,大风大雨的日子也出来卖。偶尔会背上孩子,还会有一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但不管老人和孩子,他们都非常和气,端着用湿布盖好以免玉兰枯萎的木盘子从面前走过,开车的人一摇手,他们绝不会有任何嗔怒之意。如果把车窗摇下,他们会赶忙站到窗口,送进一缕香气来。买玉兰花时,实际我们不是在买那些清新怡人的花香,而是在买那生活里心酸苦痛的气息。
想到卖花的人,站在烈日下默默的拭汗,默默的等待。我就会联想到自在公园马路边买菜的大爷,大约七十几岁的样子,矮矮的个子、花白的头发常常穿着洗的泛白的中山装,费力的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放些可能是自家地里种的蔬菜,他的蔬菜没有菜市场的菜新鲜、肥硕,也没有那么多品种。一眼瞧上去菜有些单一卖相又不好,所以经常从早晨一直站到中午,接着又等到晚上,饿了就着一只搪瓷缸,用勺子挖出点冷饭充饥,渴了大茶壶的凉水喝上两口。因为随意摆摊常常还要被城管斥责着,将那点蔬菜搬来搬去。
不忍?
是的,每回遇到我都要买点,不管买的菜有多差。蔫了、老了、价格高了,常常回去还要被家人数落一通,我买菜时就是不忍看老人站在寒风中,在街头讨生活。有人批评他们这么大年纪到街上卖东西,是讨取人的同情是不对的。可是我想:难道他不愿意呆在暖和的屋子里,喝上热气腾腾的一杯茶;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或者听一段有滋有味的扬剧大戏。我深信:买菜的老人,他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是绝对不会到街上来买菜的。请不要问理由,买了老人的菜,让他早点回家吧!
生活有太多不易,只是没有让幸福地我们碰到,但要设身处地地为苦恼的人着想、体谅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相信你我再买玉兰花或者买菜时,感觉上,买来的一瓣心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季妹(2)
【阅读书目】
《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B.A. 苏霍姆林斯基
【书目简介】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是本教育经典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阅读有感】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发生过生搬硬套的偏向,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但这主要指教育制度方面。60年代以后,我们在实际摸索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是苏联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一直有很深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打开了教育界人士的眼界,发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教育理论界开始介绍、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思想,重建我国的教育科学。
在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背景融合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科学服务,为提高教育、科学质量服务为宗旨,独具慧眼,陆续出版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苏联教育名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科研事业。这些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因此反映这些教育思想的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不释手的佳作。
我们正走在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借鉴科学的经验,运用科学的方法,走上科学的途径,为我们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同时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过程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教育它不是生产一种产品,它的对象是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学生从内心激发起求知欲。
读《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季妹(3)
【阅读书目】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作者:包祥
【书目简介】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作者包祥提出了“自然生长教育”,倡导教育是与天使相伴,天使就是你的学生。只有拥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透彻的领悟,才能真正懂得教育。本书由学校的变革、校园书卷气、教育的最优化与学习的最优化、教育连通世界四个部分组成。
【阅读有感】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一书中强调教育应该自然化: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书香化:校园是师生读书的地方;人文化:让校园文化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国际化:“兼容并包”教育的路会更宽阔。书中强调理科教师也要读书,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我极为赞同。
书,我一直在读,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不知道要读到何时。办公室、书店、阅览室、寒暑假,双休日,我都在默默读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了喧嚣,空气进入了淡淡的状态,夜灯下伴着孩子在做作业,我会不由自主的拿起一本书,读着,读着,就会进入书的佳境。感觉到在书中与大师对话,在切磋生活的哲理。对读书,我从没有想过要破万卷,也没有“下笔如有神”之追求。
对于读书只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是人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对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来说,缺少读书的习惯,比没有书更可怕。人吃药是要治病,吃营养品是为了保健,是为了延续生命。读书是人生命高质量的延续。读书会使人积气,积势,积厚重。读书是我们的力量所在。读书,真好,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书中自有草如碧,书中自有春如画,书中自有秋飞雁,书要读,伴着一生去读。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读书笔记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龚爱晴(1)
【阅读书目】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作者简介:包祥,1952年2月生,辽宁人,研究生,原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师化学研究会会长,齐齐哈尔市蒙古族学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市六一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北京市六一中学副校长、世界学堂联盟秘书长,北京市中小学外籍学生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学堂联盟》主编等职务。
【内容简介】
包祥老师曾经是一名校长,书中他以一位教育家、一名管理者和一名长者的身份向读者讲述了自身的工作经历。他阐述了自己管理学校的方针,描写自己与青年教师的互动,并写到了对于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看法。
【读后感受】
通读全书就像是和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包祥老师在担任校长的时候特别注重学校的文化底蕴以及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他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去发现他们的需求,他也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书中写到了他的一位青年教师的书信往来,包老师以一位长辈和师长的身份帮助迷茫的年轻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阅读他们的书信时包老师鼓励这位年轻教师的话语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他说到:“做教育是很好的,我们每天都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同知识在一起,同文明在一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寥寥数语就道出了教育的美好,也真是拥有这样的特质才会喜迎那么多人坚持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想我会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他还说道:“工作中的许多事是非常具体的,也要学会处理好。遇事先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对的要坚持,错的则不能做。”这也是一句平实但很有力量的话语,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和容易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迷失的方向,包老师的话有力的告诉我们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坚持原则,这样才能做好。包老师一直努力的将校园变成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他十分注重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他倡导用爱感动孩子,真诚的与孩子们共同,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和学生们相处。他认为学校教育不要让孩子们忘记自由。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个校长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那他的老师们一定也响应号召,我想这个学校的孩子们一定是很幸福的。这本书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讲述了许多个教育故事,让人读起来心情舒畅。以前我没有想过教育美好在哪这个问题,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体会到了那些藏在教育身后的感动,这些美好的瞬间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够充满动力的继续前行。
阅读了《教育原来如此美好》之后,感受颇多,深知作为教师的我,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做真正的教育,需要摒弃尘世的浮华,抵制利益的诱惑,秉呈教育的本质,付出艰辛的劳动。包校长教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始终在做真正的教育:他在哈尔滨践行“不批评一个学生”的誓言,使班上的“差生”变成好学生;他在青岛的办公桌边始终多放着一个椅子,专供学生或家长找他谈话用,来者不拒,成为佳话;他在昆明首开“停止评三好学生”的先河,震动教育界。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这本书是包校长教育思想的集结,但内容却不死板,不停留在理论上高谈阔论,而是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日常实际出发,以故事、书信、散文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教育思想,给人以真实、自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是包校长的座佑铭,这真是说到了家长的心坎上。正如《教育原来如此美好》中所说:在学校,一个学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但在家里,每个学生都是百分之百。“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是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孩子,让家长感动。包校长是端然教育的创始人,深深地爱着教育,深深地爱着孩子们,倾其一生研究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底色”,他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时尚所惑,大声疾呼,还自由与孩子,还童年的快乐与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保护孩子的发现欲,不要过早的开发孩子的生命资源,享受老师的爱是孩子应有的权利。
歌德年轻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已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爱是一种能力,能激励自我去坚定地面对挫折,同样能给人以力量去憧憬美好的未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希望让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开心和微笑的面容,我想,尽管以前对学生因为期待而产生的急躁是因为对学生的关心,可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情上每一节课应该更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看到一个面带愁容、怒容的老师,正如肖川老师说的,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当您离开教室的时候,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人们常说:读好书,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亲历美国教育》读书笔记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龚爱晴(2)
【阅读书目】
《亲历美国教育》
作者简介:丁玖,江都仙女镇双沟人,1958年出生,高中就读于江苏省江都中学,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5年。1986年,赴美国攻读博士。1990年,受聘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先后被破格聘用为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突破性地解决了“乌伦猜想”中一系列有关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等问题,被同行誉为“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具有国际声誉的青年数学家”。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美国教育的真实见证。作者1986年留学美国,此后经历研究生教育、攻读博士学位,经历从助教到教授的全过程,其间还切身体会女儿从小学到大学从全过程,在这里作者的身分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同时还是学生家长。所以他对美国教育的全过程的体验非常丰富,他的作品也是国内同类出版物所欠缺的。 作者在书中,既有故事性很强的回忆,叙述中穿插了大量有趣的细节,也在故事中理性地分析美国教育的可取之处,同时比较两国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异同,对当下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读后感受】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选择出国留学,且逐年呈现低龄化趋势。父母们的名校情结根深蒂固,却对西方的教育哲学和行为若明若暗、缺乏信息。”因此,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授丁玖先生撰写了《亲历美国教育:三十年的体验与思考》,书中表达了他对中外教育的深切感悟与理性思考,并试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打破误区、传递更多关于留学的经验。
丁玖先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解答留学问题,对中美教育进行深入思考,为困惑中的父母子女提供了真切可感的信息与力量。同样也是按照留学过程线索,本书以个人的成长为时间轴,以亲切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
《亲历美国教育》是一部为焦虑与迷茫的家长及他们渴望成才的子女而写的着作。任何希望了解美国从小学到大学以及研究生院教育体制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满足他们好奇心的材料。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七七级本科生和八一级硕士生30年前赴美留学后,在接受西方博士教育的同时,通过对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体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故事与观察;读者也将跟随已在美国公立大学执教25年的作者遍游美国初等和高等教育体制。全书看似“以我为主”,却不是自传,一切描述均系于“教育”这根主线,以亲身实践作为素材,夹叙夹议地分析中美教育。这种写作方式与学好数学出于同样的理念:理解抽象概念应与具体例子相结合。
丁玖先生在美国经历了博士研究生、教学助理、助理教授到教授的全过程,其间又经历了女儿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期间,作者有着多重身分:一方面,他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同时还是学生家长,对美国教育的体验是完整的;另一方面,他在中国经历了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也在大学里当过助教,对中国教育有切身体会。这个经历使他既能理性、中肯地分析美国教育的可取之处,又能比较两国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异同,对当下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丁玖先生从自己的教师经历反观学生时代与中美教育状况,更加全面、客观。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达到126万人,占全世界国际留学生的四分之一,而同年中国高校招生总数不过700万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出国留学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高中生出国留学已经司空见惯,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出国的人数也已经呈现增长趋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人秉持在“兴趣大于一切”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学生因而对自己定位清楚,人生目标明确,基本上成为不同层次的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他热爱某门学科,在那个领域成为杰出人才的概率很大,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既有好奇心又不肯放弃的年轻人。美国培养的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实在是太多了,这得益于他们科学的教育手段。它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就像是它所制定的健康食品金字塔结构,任其自然,自由发展,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社会里找到用武之地。
针对多年来不曾消停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作者认为,为了能在青壮年阶段有所作为,他们在童年期间,一定要养得好好的:要准备好强壮的身体、发达的四肢、健全的心理、好奇的大脑、慈善的心肠。这就需要他们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先作不急不忙的从容散步,多一点笑容、多一份阳光、多一些玩耍,多接受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学些做人的道理,让一览无余的人生风景尽收眼底。这实在比让四五岁的幼童,早早地就被“狠心”的父母关在屋子里,哭着鼻子背唐诗,弹古琴,做奥数,有意义多了。
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富有想象力、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很多事情都有灵活、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他们坚信大学是可以挑战旧观点、诞生新思想的地方,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而且能够进行挑战性研究。
读完此书,让人对美国教育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对美中两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求同存异,吸取精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嘘!我们正在蜕变》读书笔记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龚爱晴(3)
【阅读书目】
《嘘!我们正在蜕变》
作者简介:叶小平,徽州人氏;萧芸,湘潭人氏,其著作中的《疯狂铁汉流浪妻》《再入围城》《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被遴选为“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并被推选为“三个一百”的原创优秀家庭教育图书。夫妇俩自喻为“坐小马扎的民间草根力量”。他们从2002年开始探讨“少年成长蜕变”的课题,并且通过热线和网络,免费帮助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父母矫正养育观念,引领遭遇成长紊乱的少年穿越心灵沼泽。
从2005年12月起,他们拿出全部的积蓄和收入,发起了“成长110百城义行”的大型公益义举活动,风雨兼程20万公里,走100座城市,为中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做300场免费讲座,虔诚为少年成长蜕变解答疑惑,为共建和谐社会播撒“大爱”与“大义”的温暖。
夫妇俩现兼职湖南长沙倍腾青少年启发教育学校教育顾问。
【内容简介】
本文分为九辑,列举了40个案例来描述和剖析了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与困惑。如:幽暗里的蜕变需要心灵阳光的照耀、从白色药片下解救鲜活的灵魂、迷恋“超级女声”的女孩错在哪里、当生命消逝的恐惧袭来、谁在干这种傻事、“小不点”的形象恐慌、男生爱比妆是否“易性癖”、从“视觉系”引发的父子冲突、16岁女生为何患了“社交恐惧症”、叽叽喳喳的女生令人烦、在磨难中完成蜕变、16岁男生浏览人体图片之后、少女暗恋班主任的惊险化解、15岁在读少女怀孕该怎么办、“求爱”的男生为什么抱紧自己等等。并针对每个案例提出心理咨询的方案、对策和对家长的指导,以及事后追踪、回访、反思,对家长和老师都具有帮助指导意义。
【读后感受】
有一个人无意中发现一个蝴蝶茧。几天后,他留意到这个茧子出现了一个小孔,便停不来观察它。他见到蝴蝶细小的身体挣扎着,要从小孔出来。可是挣扎了很久,也没有一丝进展,似乎小蝴蝶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从茧里出来。他决定帮它一把。他找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头剪开。蝴蝶就这样结束挣扎,很容易地出来了。但是,这只蝴蝶的形态很特别:它的躯体肥肿,翅膀又细又弱。这人继续观察,因为他相信在纯净的空气中和灿料的阳光里,蝴蝶的翅膀会长大。他观察了两天,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小蝴蝶的余生只能拖着肥肿的身体和细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这个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用它自身的力量从茧里挣脱出来是上天安排的“劫难”。
蝴蝶挣扎会发热,产生力量,这样它才能将身体压进翅膀里,而翅膀只有在体液的滋润下才能迅速长大,变得强壮。大自然在此有一个奇妙的设计,这就是蝴蝶破茧开孔的大小决定了脱变的难易,也决定了苦难的深浅,最终决定了它能飞得多高,飞得多远。
所以当你碰到挫折或苦难,记得那是能向飞翔的必经之路,不要怕通道太黑、太长、孔太小。
本书列举的很多案例不可多得,本人很少遇到,值得观摩剖析,增加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懂得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原理,知道一些心理现象,能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会谈、咨询和治疗,这对我们的教育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