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2018-2019年度省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13  访问量:340

2018-2019年度省级骨干教师读书笔记(一)

校长室   省特级教师   周明龙

【阅读书目】

《面向个体的教育》


【作者简介】

    李希贵,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书目简介】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市十一学校。

  这些归因于一场静悄悄却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

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这场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读者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

【阅读有感】

近期,经友人推荐,我阅读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专著。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类专著,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实施后的经验和反思,每一章节都不长,但基本上都能让读者深思。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已经两千多年了。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教育人从没有停止过努力。但是,这样的理想尚未真正落地生根。

近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践行“适合教育”的理念,给了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

我个人以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只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适合教育”就是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主体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质,学校和老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功铺平道路;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愿望,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

我曾担任大桥高级中学校长15年。2001年,我就提出“三要”:向德育要质量、向管理要保障、向科研要效益,打破唯生源论,让站在高中起点并不出色的学生,在学业知识、综合素养上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发展,创造了连续11年超额完成江都市(区)教育局预设的高考努力指标的辉煌业绩,成为扬州市低进高出的标杆学校。多次到该校观摩的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盛赞持续多年实现高考升学目标,翻一番还拐弯,是扬州高中学校学习衡水的样板校

“适合教育”其实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近年来,我校积极践行“让每一位教师都幸福、每一名学生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创新特色德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和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暂时跑不起来、飞不起来的,也能逐渐地学会跑、学会飞,培养保持平民本色、具有精英气质的高素质人才。

 

2018-2019年度省级骨干教师读书笔记(二)

校长室   省特级教师   周明龙

【阅读书目】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

黄爱华,特级教师,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称号。

【书目简介】

本书可读、可学、可鉴赏,全书按“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爱华老师的成长历程。

从书中,我们可以感知:他是一个真正潜心于教育的教师。也许,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一心一意,才能让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每个学生听完后都意犹未尽,让每个听过他课的老师都迷上他的课堂。

【阅读有感】

当下,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许多一线中学老师都在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黄爱华老师总结了情境教学法的几个要点,树立了情境教学法应用过程中的正确导向。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个人以为,如果我们在应用情境教学法中,真正做到这几点要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应该能够凸显。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1.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政治教材虽理论性强而且抽象,但政治教材的内容又与学生和社会现实密切相联,这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将抽象化为形象,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时事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高中政治教材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让知识点回归实践。

2.精心设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要全盘考虑,整体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这就要求我们要吃透教材,读懂学生,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和学习的疑问点,精心设计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突出课堂教学的中心。

3.活动感悟, 探究新知  对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认知范畴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传递,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听取不同意见后,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4.总结深化,提升素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师的启迪下参与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及时点评,总结升华。因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暴露出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这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情境式提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具体应该如何实施,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不同的风格。我们惟有勤学习,多钻研,勤思考,多分析,力求掌握和发掘情境式提问的技巧,才能充分展现中学政治课的魅力和精彩!

 

 

 

2018-2019年度省级骨干教师读书笔记(三)

校长室   省特级教师   周明龙

【阅读书目】

《班主任兵法》


【作者简介】

万玮,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成员,著名班主任培训专家,曾荣获“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出版《班主任兵法》、《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向美国学教育》等多部专著。

【书目简介】

本书是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手记,充满了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作者开创性地将兵法的理论和原则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探究了兵法与教育(尤其是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古代兵法理论,如“攻心为上”、“克敌无形”、“上兵伐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演绎和运用上做出了独特的阐述。

【阅读有感】

近期,阅读了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我认为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作者万玮老师用看似平淡的叙述方式,把曲折的教育过程展示出来,让读者轻松或紧张地跟随学生或老师经历着心理上的波动或震撼,使人身临其境,饶有趣味。万老师对失败经历的痛苦反思、咀嚼,对个体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走一步看全局的能力,尤其是对兵法的熟稔,以及“震撼式”的教育方法,使他与众不同。

班级管理工作是琐碎的、细致的。但是,班级管理又无小事,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更多的依赖于平时的点滴工作。

1.以明确的目标激励学生  想让学生真正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去做,就必须在思想上让其想通,思想工作做好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为谁学?为什么要学?将来干什么?让学生清晰和强化自己的求学动机,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

2.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等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要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要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班级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集体舆论,通过集体舆论鼓动学生的斗志,激发他们的潜能,在班级内部掀起了学、赶、争、超、先的热潮。

3.以真诚的感情温暖学生  对学生要严中有爱,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给予最大的尊重和爱心。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让其心动方可令其行动。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整人。

4.以能级的方式管理学生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作为班主任,不可能事必躬亲,而且班干在学生中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作用,要保证班集体的高效运转,就必须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班干部队伍。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追求;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要我们班主任老师善于把虚事做实、实事做细、细事做勤,我们就一定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