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地理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11  访问量:346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地理教研组

 

读《优质提问教学法》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常粉梅(1

【阅读书目】

《优质提问教学法》


作者简介:Jakie Acree Walsh,在杜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北卡罗来纳大学获得了教育硕士,在亚拉巴马大学获得了教育管理和督导的博士学位。她是独立的教育顾问,与美国各地教育工作者协作,加强课堂、学校和地区的教学、学习和领导。她的主要研究焦点是优质提问,寻求让研究和实践为广大教学实践工作者所接受。

Beth Dankert Sattes,在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在皮博迪学院获得了学前特殊教育硕士学位。

两位作者是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即“QUILT”的共同开发者,“QUILT”是一个关于高效提问方面的全国范围的专业发展项目。他们也是《学校内部改进》一书的合著者,以及视频教育类系列期刊——《通过提问促进思考》的共同讲解者。到目前为止,这两位前任课堂教师已经就高效提问方面培训了全国数以百计的管理者和教师。

【书目简介】

《优质提问教学法》,作者详细介绍了“QUILT”这一框架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阐述了准备问题、陈述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以及对提问行为进行反思这五个阶段,对每个阶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充分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观点,作者认为,虽然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师,改革课堂提问方式的主体也是教师,但是欲想达成高效、优质的课堂提问行为,并由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其他同事来相互合作,更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合作。因此,作者提出了将优质提问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行为。

【阅读有感】

作者在《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到:建立“脚手架”行为;优质提问有益于学生思维;等待时间是“奇妙的暂停”;优质提问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这些观点,令我耳目一新,确又感同身受。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优质提问还可以实现因材施问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追求:

1.设计“最近发展区”问题,实现因材施问: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对全班同学而言,太简单的问题,容易滋生思维的惰性;太艰深的问题,学生觉得茫然失措。只有当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凭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问题中的部分事实和现象,并有思考的余地和解决的可能,才能使他们心中存在成功的希望,这种希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组”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结合来实现这一理念:即依托问题情境,从同一主题出发,设计自然延伸的形式多样、难度不等、认知水平不同、开放程度不同的问题组,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以此来满足在认知水平、技能强弱等方面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需求。这样既为一般学生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也为优秀学生搭建出类拔萃的舞台,也就为每个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2.设计程序性问题链,坚持循序渐进:课堂上设计问题组必须运用程序性策略,把问题类型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编成连续的、顺序明显的问题体系,各类问题相对独立却又依序递进,形成逻辑关系相连、思路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促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质联系,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也由感知觉、记忆等向抽象与概括、判断和逻辑推理等较高层次不断提升,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用地理的眼光欣赏世界——读《景观观景》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常粉梅(2

【阅读书目】

《景观•观景》


作者简介:蔡明:地理教育界顶级名师,江苏省苏州中学地理老师。15岁在苏中读书,20岁在苏中任教,36岁授评江苏省特级教师,40岁晋升正高职称,50岁晋升教师职称顶配二级正高。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称号,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先后到达南极、北极、珠峰地区,也曾亲历无人区荒野。

【书目简介】

《景观·观景》是一本旅行考察笔记。30年来,蔡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特色地区,亲历南北极、珠峰等无人荒野。以镜头记录了冰川、雨林、秘境、原始部落,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专业素材,并手绘了许多旅行示意图。她又利用了3年时间,把自己拍摄的万余张地理照片、记录的考察日记、行走经验等内容重新整理,汇编成了十个主题,集结成《景观·观景》一书。书中凝结了她对大自然的深爱,对景观善意、诗意和理性的解读。

【阅读有感】

蔡明说:“我希望以我的经验与广大教师共勉,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有丰富的人文情怀。”

蔡明老师是地理教育界的一颗“大树”, 为了给学生更宽更广的滋养,她行万里路,读山水文章。那些浸透着深刻体验而获得的原始素材,让课堂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和诗意。学生们跟随蔡老师的镜头,了解北极村人在严酷环境下的温馨生活;欣赏干旱地区风蚀地貌的壮美奇丽;领悟敬畏海洋不该是一句口号,她发现了观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也悟出了天地和谐的道理,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让学生爱上地理,爱上世界。她说:“在最美的路上,我与科学相遇,与善美邂逅,与自己重逢。”引领学生用地理视角欣赏世界,以天地信仰寻归自然。

蔡老师为了获得第一手素材。每次出发前都要做大量功课:绘制路线图,浏览卫星影像,设计自然与人文相融的考察方案等去科考。旅行中,拍摄大量照片,杂乱无章的冰碛物、盐碱滩上的点点绿意,都是珍贵的素材。考察归来后,整理、研究,把原始素材变为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地理世界,体会人类诗意栖居的家园的当下与未来。

蔡老师去南极旅行,准备了一年。到南极看什么?企鹅当然要看,但企鹅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去看冰山,但南极还有冰盖、冰架、冰川、海冰、蓝冰、浮冰等,怎么区分?南极考察哪一条路线最独特且对南极环境影响最小?每天撰写观察笔记。南极归来后,整理素材,研究分析,花了三个月时间。如此这般,一个独一无二的远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了。

在课堂上,既有审美,又有忧虑。在南极海峡北端,漂浮着许多巨型桌状冰山,有的像巨轮,有的如城堡,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巨型冰山是南极半岛东侧的拉森冰架整体性大面积破碎、崩塌形成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非同寻常的解体模式。南极并非一方净土,也许亚马孙雨林的一场焚耕开垦活动,就会引起南极冰山的加速融化。在南极,欣赏冰雪之美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南极属于全人类,更是全人类的未来,需要全人类的保护。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用行走阅读世界,更能够提升地理带来的素养和能力。

我读《景观·观景》,我深有感悟:作为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才能够影响别人。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常粉梅(3

【阅读书目】

《教育是慢的艺术》 

           

作者简介: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著有《唇舌的授权》、《保卫童年》、《教育的十字路口》、《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

【书目简介】

《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阅读有感】

我再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感触颇深,细细品味,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我省从2018年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实行“3+1+2”高考模式,我校20195月分班后,选修学生学习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重难点内容,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感到颇有困难。我认为,此时的地理课堂教学首先应补充学习相关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感知--思维--理解运用等,需要有舒缓的节奏,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即要“慢”下来。作者眼里的慢,是像张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教师要慢慢地去启迪、引导,多给他们创新思维、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慢下来,学生才能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逐渐增强自信心,进而激发学习潜能。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阅读再三,受益匪浅,并将努力践行,且行且慢。

 

附录:地理教研组市级骨干教师名录(2018

      

姓名

学科

年份

骨干类型

常粉梅*

地理

2013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