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语文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6-04  访问量:343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语文教研组

 


《前方是什么》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潘宜超(1

【阅读书目】

《前方是什么》


作者简介: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农村插队,1982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著有《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致青年教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

【书目简介】

本书为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和教育评论集。作者将教学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教育问题形诸笔端,通过犀利的文笔和一针见血的文字,唤醒人们对教育本真的认知。本书文笔老练,促人深思,以醒世人,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真知灼见。他的眼光是教师的眼光,他的勇气是教师的勇气,他的力量是教师的力量。

【阅读有感】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读了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后,不禁掩书长叹:“这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王栋生老师作为一个杂文家,他的这些社会批评文章得到广泛赞誉,“王栋生”并不只属于明天,他更是今天的——今天的现实,今天的需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召唤的——“教师当如‘王栋生’”。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王栋生老师的《前方是什么》一书的,读完之后,心里真可谓是百感交集。这本书虽然只是本教育杂感,不是什么专业的理论书籍,但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对教育现象的独特剖析,对教育本质的独到解读,真是令人叹服。这本书,被称为“不是专业书的专业书”,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颇有收益的。

《前方是什么》告诉我们教师个体的价值在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人有信仰,即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正如王栋生老师自己选择做“不合时宜”的孤独者孜孜不倦地前行探索,他那蹒跚的步履依然坚持着“寂寞者依旧寂寞”行走在教育的改革路上——“你想改变应试教育,那是做梦”,为着这梦奔走相告一辈子。

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商友敬评价王栋生道:他的文笔很犀利,往往一针见血。不,一针挑出来的是脓。他的笔指向化脓的创口,毫不留情地说:我们应该在这里开刀。这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而且这两者必须贴合在一起;他不是教育官员,也不是媒体记者,甚至不是一个正规的教育学者,他是一位在职的普通教师。他的眼光是教师的眼光,他的勇气也是教师的勇气,连同他的愤怒,也是从教师的良心中激起的愤怒,即《战国策》中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

理性的思考,深邃的思想,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种种诟病,有校内与校外的,有校长与教师自身的,有社会与官员的,有些人喜欢对教育指指点点,总把自己当做教育的行家里手,指点教育江山,而教师们往往奴性地顺从,不知不觉中顺意了外行领导内行办教育,教师还不亦乐乎其中。典型的就是迎合家长、官员的需要与口味,抹杀教育的常规,颠覆教师“专业技术”这一神圣职业。在官员的教育政绩观、学校的教育质量观和家长的成才观中,“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始终是主流,应试教育似乎还大有生存空间,把学生成长弄得身心俱惫,抹杀了学生心灵健康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反而还得到认同与赞许。

    王栋生老师是清醒的教育者,当越来越多的“当局者”对教育的一地鸡毛熟视无睹时,当越来越多的“旁观者”对教育的诸多弊端愤愤不平时,王栋生老师依然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以独到的视角和睿智的表达给予解释,以深入的思考和浅出的笔触提出建议,以一位教育圈中人的身份置身于边缘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距离的掌握自如,阐释的张弛有度,令王栋生老师往往一语中的,令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

由此不难看出,王栋生老师也是我们教育圈子里的行家了,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无疑对他解读教育、剖析教育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难怪王栋生老师有着超出常人的眼光,超出常人的智慧,这也使他能够看透许多,这样的看透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语文的原点》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潘宜超(2

【阅读书目】

《语文的原点》


作者简介:黄厚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省中语会理事,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两项特等奖获得者。

【书目简介】

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自然、厚实、大气,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深得同行推崇,在全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广泛影响。既继承了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先进的现代课程理念;既深深扎根语文教学实践,又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既有有效的操作机制,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该成果获特等奖。全书包含课程理解、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师素养等五个方面,内容系统,案例丰富,分析透彻,有理论,有实践,有策略,有方法,是语文教师专业入门和提升的难得读物。

【阅读有感】

面对语文教学被严重异化,失去本真的情况,面对语文教学在萎缩,只着眼于考试的情况,面对语文教学片面夸大化,被过分拔高、被虚化的具体现状,黄厚江老师适时提出本色语文的观点。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语文课堂要遵循语文教学实践的规律。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又不是完全自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老师放任学生,不严格要求学生,没有课堂预设,无视教学规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似乎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承担自己的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导也罢,主导也罢,点拨也罢,教师都要承担教学的任务,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自己的作用。教学是教师实现课程教学标准的阵地,是促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廉价的赞扬,而是教师果断的判断,及时的纠正,适时的引导,适当的中肯的评价。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会有效的实现教学中师生对话,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成长。

本真语文针对两种极端思维的怪圈进行整合和分析。各取其优点,进行互补合体。一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教师说了算;一种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走向另一种极端,便一切跟着学生转。一种是完全局限于文本的封闭的课堂教学,一种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便不由自主地滑入另一个怪圈,就是抓住一个话题,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一种是句句讲解,段段分析,一种则浮光掠影,不着边际。一种是钻在课文里不出来,一种是课文根本没有读,就忙着开展各种活动,片面追求形式化。一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种是合作学习了,什么问题都先来一番小组讨论,最终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出现各种各样不定型的答案。

其实我们今天的教师群体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是部分人仍然高举着“人文”的大旗,把语文课上成人文教育课、思想教育课,甚至是道德教化课;而更多的人埋头苦干的仍是只有知识点的应试课。语文教学理科化,语文教学习题化的情况并不鲜见。毫无疑问,这样的两极思维对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害的。两极之间的摇摆,往往混淆了视线,使人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心。黄老师的本真语文理念给在两极之间摇摆不定,不知何去何从的师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这好比是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上的指路明灯。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贯彻语文的本原和本真,体现语文的本位价值的本色语文理念,并且通过语文的教学指导我们的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的理想。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骨干   潘宜超(3

【阅读书目】

《给教师的36条建议》


作者简介:李镇西,男,四川仁寿人,19589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书目简介】

本书为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针对教师来信中36个最典型的问题,作者一一解答,提出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些建议涵括了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教学、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学生的互动、与家长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也探讨一些极其棘手或尴尬的问题,如怎样处理学生偷盗、怎样对待家长等。

【阅读有感】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我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感想。有后悔与反思,有希望与憧憬,有经验与教训,也有智慧与力量。对于一些教育难题,李老师能够巧妙化解;对于一些人事关系,李老师能够娓娓道来;对于一些不正之风,李老师能够一阵见血;对于教育本身,李老师充满了睿智与胸襟。

读书时,我感觉自己犹如和李老师在对话交谈,每每遇到学生的状况,我先想想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在想象完自己处理之后,我再看看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最后难免会陷入尴尬。面对“教育”这个庞大而冗杂的话题,李老师虽然只摘取了36个典型棘手的教育问题作了回答,但他至少让我学会了一类问题的处理方式,而且有些精髓,我们直接可以“拿来主义”。

李镇西老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在书中谈到了有关于智慧教师的养成,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对待“特殊学生”的方式,以及对于现在比较热门的“教师尊严”等问题都有涉略。另外,书中还对“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心、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教育”等比较难把握的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将起到很好地参考作用,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给教师的36条建议》并不是专门写给班主任的,而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尊严、教育与惩罚、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因素、如何阅读理论著作、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对待教育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所有教师遇到的教育难题,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李老师的建议对我“用莫大焉”。这本书又谈了大量的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话题,例如对待“后进生”的问题、确立班委、安排座位、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学生的周记、班级意外事件处理等等问题,这些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李老师一再强调:“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那么老师一定不能辜负孩子对我们的信任,要蹲下身子给孩子真诚的爱和热情,因为学校里的学习,绝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的头脑里,师生之间应该是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的接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唤醒学生们沉睡的小脑,并以身作则的以自己的教育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错误,也应该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剖析,即便是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也应该学习某种信念,因为教学,教学,应该是一边教,一边学吧!

每个老师都是有故事的人,如何编织、演绎自己的精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对于教育路上的珍珠,李老师能够用彩线将其缀成一串串精美的项链。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感觉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就是一部书,这里面有对教育的真切感知,有无数教育素材的积累。每个老师都可以有这样一部书,可以当自己老去,回望自己一生的教育经历,有哪些东西永远记忆犹新,有哪些东西可以永久保存,大浪淘沙,剩下的难道是一片苍白的回忆?

我们也在从事教育,我们也在上课,也在当班主任,也有很多经历,有很多故事,如果故事只有自己或者少数亲朋好友知道,这个故事是淡薄的。如果我们能够拿起笔,将教育征途上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们的故事就是厚重的,我们也可以成为有故事的人。


读《汪曾祺自选集》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于国华(1

【阅读书目】

《汪曾祺自选集》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3.51997.5.16),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贾平凹赞其为“文狐,修炼成老精”。

【书目简介】

本书由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生前亲力亲为自行筛选而成的唯独的自选集,也是“老头儿生前最看重的集子”(其子女语)。书中收录的主要是短篇小说,也包括少量诗作和散文。汪老平生的精萃,大抵汇于此书,可谓全面展示了作家本人的心血之作。

【阅读有感】

人活着活着就落魄了

——《落魄》有感

《落魄》中描写了一个扬州人,短短两年内,就从文雅、讲究闲适的人变成了肮脏、麻木、沉沦的人。他先前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荡然无存,这让人叹息不已。

小说中的扬州人刚出场时是闲雅的,尽管他漂泊在外,在外乡开馆子,但是他炒菜时穿一身铁机纺绸褂裤,戴银表链,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这一身行头显然不像一个炒菜的厨师;馆子也不像一般的馆子,不仅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放着两盆花,墙上菜单上的字还是一笔成亲王体的字,让那些率性鲁莽的人也不敢轻易放肆。

后来,扬州人娶了个年轻女子,再后来,南京人登场了,这是一个想把他的热情变成包子滋味的现实的人。他做包子的动态充满了节奏感,很忙,顾不上想什么,“无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但是他做的早点却淡而无味,与扬州人不同,南京人是把早点当成挣钱的买卖来做的。

又半年,时局动荡,战争失利,生活更加艰难。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并且是“太像了”。原来扬州人带来的那点人情味和书卷气荡然无存。在世道的艰辛中,“钱是好的”替代了“不惜工本”。把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的扬州人,也渐渐让位给了“想把他的热情变成包子的滋味的南京人”。

两年后,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扬州人的女人,脸又黄了,头发又蓬乱了”,扬州人也“不再那样潇洒了”了,“很像是个炒菜师傅了”。包括他坐下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什么都贵了,生意真不好做”。与他先前的行为举止做派形成让人扎眼的对比,读来让我不禁抽泣:人怎么活着活着就变成这样了?

小说最后,扬州人脏得简直让人不忍目睹:汗衫是“黑滋滋的”,“衣裤上到处是跳蚤血”,“十个指甲都是灰指甲”,而文中的“我”对这个扬州人,也不再有第二种感情:厌恶!我恨他,虽然没有理由。

掩卷长叹,我不由得想,那样柔和的、淡雅的、悠闲的,讲究生活格调的一个人,在狼奔豕突的岁月里,哪里经得起碾压?撑不住,就崩塌了。如果人生能够选择,谁也不想生活得落魄。可是有时候,一切又自然而然,活着活着就落魄了。但是我们应当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永远不要放弃生活的情趣和精神的追求,在生活的重压下自暴自弃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其二:读《虐猫》有感

汪曾祺的小说《虐猫》以李小斌、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四个孩子为主要叙述人物,讲述了在9号楼7门发生的故事。李小斌的爸爸是个走资派,而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四个孩子的家人都是造反派,可他们不管,仍和李小斌一起玩。

起初他们只是瞎玩,后来他们看大辩论,看武斗,看斗走资派,看走资派戴高帽子游街。李小斌的爸爸游街,他们也跟着看了好长一段路。再后来,他们就玩起了猫。他们剪猫的胡子,猫就不停的打喷嚏;他们在猫的尾巴上拴一挂鞭炮,点着了,猫就没命地乱跑。后来,他们想出了一种很简单的玩法:把猫从六楼的阳台上扔下。猫在惨叫。他们却拍手大笑。而猫摔在地上,死了。最后,李小斌的爸爸从六楼跳下自杀,他们才把猫放了。

一个混乱的时代,一群疯狂的成人,几个无知的小孩,几只无辜的猫,是构成这篇精短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作者用局外人的视角冷冷地旁观着那个黑白颠倒、善恶莫辨的世界。成人世界中的文攻武卫在天真无邪的儿童身上潜移默化地复制着。失去了管教约束的孩子们,他们的简单模仿能力尤其强。

生命,在成人世界中已经不再珍贵,为了捍卫所谓的“真理”,为了革命,狂热的他们已经忘乎所以。“没有人管他们了”,再纯洁的童心也会荒芜的。李小斌原本也是个善良、淳朴的孩子,“不同意他们把猫弄死”,但是,在一个传统的价值理性为浮躁的革命激情所颠覆的时代,生命、仁爱、悲悯……都已经变得虚无了。玩法从简单到复杂,从恶作剧到残杀,俨然是成人世界里疯狂争斗的一个翻版。惨烈的游戏,在一个大人跳楼而死之后戛然而止了。孩子们将猫放了,这是他们的自我觉醒。

这样的结尾,寄托了作者对仁爱与悲悯的深切呼唤。“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篇小说正是作者所尊奉的文学应引人向善的积极文学观的例证。小孩把猫放了,他们终于在血腥的场景中复苏了天性中的“仁爱”,可是,大人呢?他们能像孩子们一样觉醒吗?这就是本文留给读者的深刻思考。

 

归家

——读巴金《家》有感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于国华(2

【阅读书目】

《家》


作者简介:巴金(1904.11.25 -2005.10.17),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书目简介】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阅读有感】

    到最后,太多人不愿归家。

什么才是家?家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家是有情味的,是身心最依赖的避难所。然而巴金的《家》中的高公馆,有人拼了性命维持着所谓的家族秩序,但有人也正拿出全部的热情要冲破这顽固的牢笼。究竟家对于他们而言是怎样的?

就拿觉新和觉慧来说,虽是兄弟,却截然不同。觉新是为了维持家族秩序的一个牺牲品。作为长房长孙,他的责任生而即来的。对他而言,加更像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困得他无处可逃。他也是有思想的,可惜封建传统的压力把他压成了一个懦夫。他压抑到快要发疯,但是他却也丢不下负担,最后连拥有的也都守不住。

觉慧,则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者。加对他来说,更像是缚身的绳子,虽然暂时捆绑了他,可他最终还是要挣开的。在这个家里,觉慧无疑就是一个逆子。他勇敢地爱上了鸣凤,勇敢地参加了游行,勇敢地斥责着大哥的软弱,他有燃烧不尽的热血。他对家中的种种都有一股愤怒,家这片土地已经压抑不住他内心的激情。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去,离开了压抑、束缚他的家,勇敢地区追逐自己的幸福生活。

再有,就是这个“家”中的各位女性形象。像鸣凤、瑞珏、淑英和琴,她们无一不是这个“家”的受害者。她们饱受苦难,她们没有发语权,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任由家族的掌管者将她们安排到哪儿,她们就到哪儿去。这不仅是她们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背景下家族女性的悲剧。

巴金先生把这样的一个“家”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数十年过去了,书中的这种“家”到底还有没有,我不敢妄言,但我清楚地知道,最终一定会有人出来打破这个所谓的“家”,回归到并创造了一个更美、更有情味的真正的家。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于国华(3

【阅读书目】

《爱的教育》


作者简介: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作家。自幼深受爱国主义风潮的影响,酷爱写作,在军队当过军官,担任过随军记者和编辑。退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尤以描写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见长。

译者简介:王干卿,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任译审,其间获意大利政府奖学金,到意大利罗马大学文学哲学系进修两年,专攻意大利儿童文学。主要译作有《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淘气包日记》等。因“了解意大利文化和在中国传播意大利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功绩”,于1999年荣获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书目简介】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小说,讲述小学四年级学生恩利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全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恩利科的成长经历,内容包括身边各种感人的小故事、父母为他所写的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朗读的“每月例话”。书中描写了许多平凡而又善良的小人物: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老师……以及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全书将“爱”浸入其中,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些看似平凡渺小的人和事,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世界,极富感染力,小说因此被公认为是一部极富爱心的教育读物。

【阅读有感】

我看书喜欢从书的前言看起,因为在前言里,往往凝聚着作者或者译者的心血;往往能够了解与著作相关的重要信息。

读到“这本译著则是首次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的全本,遵从了原文的目录和段落”时,我异常兴奋,因为市面上名著的命运是非常凄惨的,形形色色的版本让人真伪难辩。

我读书就是想知道,这本书适合不适合对我的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许多老师都把本书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必备教材;尽管世界名著的光环早已经戴在它的头上,但是我始终没有走进书里去。

起初读时,我不以为意,甚至为记住书中的人名而感到有些烦躁,觉得没有必要,语言似乎也平淡,索然无味,没什么感人或者吸引人之处。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读的时候,就沉浸在这爱的世界里。

当奈利的母亲在校长办公室里激动地抱着卡罗内的双肩,“摸索”着要找礼物送给卡罗内的时候,泪水又濡湿了我的双眼。我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能体会到一个母亲对自己那驼背、瘦小的儿子在学校生活的担心忧虑,和对保护儿子的卡罗内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我流的是作为母亲的泪。

柯莱蒂一边忙着扛木柴,招呼顾客,一边见缝插针地复习功课,学着煮咖啡,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又是那么开朗乐观。当他“替母亲在背后垫好枕头,整理好被子”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一个勤劳能干、乐观好学、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动!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柯莱蒂所做的一切,现在哪个孩子能做到?我班的“公子”“千金”们与之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啊!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动力,抗挫折能力低!处在克莱蒂的境遇中,会不知所措。

……

即使现在,当我回忆起这些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也是湿润的!爱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

当然,读书的时候,不仅有泪水,也有笑声。

当恩里科去参观斯塔尔迪的图书室,被斯塔尔迪的正统严肃感染,“竟不敢跟斯塔尔迪开玩笑,而且感觉他好象不只比我大一岁似的。出门时,他仍然煞有介事地板着脸对我说:‘再见!’我差一点儿像大人似的回答他:‘向您致敬!’”时,我扑哧一声笑了!是的,当一个人自身有了自尊感,也拥有值得人敬佩的言行时,他就有了人格魅力;当一个人对他人发自内心的敬佩的时候,他会受到同样人格魅力的感染。

读《爱的教育》,有泪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所有爱的内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动丰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这样的爱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

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用爱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

 

 

附录:语文教研组市级骨干教师名录(2018

    

姓名

学科

年份

骨干类型

张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