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5-31 访问量:341 |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化学教研组
《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 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高爱华(1)
【阅读书目】
《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
作者:[加]董毓
【书目简介】
你希望进行真正的独立思考吗?你希望能探索真知、合理决策吗?批判性思维将使你走向理性、客观和明智。作者董毓在《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一书中系统地论述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它具体地向你介绍怎样进行分析的思考、清晰的思考、真实的思考、充足的思考、最佳的思考、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思考。它的内容重点包括:批判的理性精神,批判性阅读,论证的分析技巧,证据的客观性和质量的判断标准,合理的推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观念的深层基础的挖掘,构造竞争观点的辩证思维,组织和表达批判性思维的论证。《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旨在促进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你从知识的消费者向知识的生产者转化。书中引用了许多从生活中来的实例,它们将帮助你联系实际来学习、思考。
【阅读有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教不了别人任何东西,我只能促使他们思考。”《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这本书的作者在加拿大教授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时谈及此书的写作动机,他说到他此前在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生课堂上,聆听西方同学们的分析讨论发言时,不知道怎么提出合适的问题,多半时间他只是一名听众……我想这是中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导致的弊端,对如何思考这一重要能力的重视程度、培养力度都不足。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对于前人的经验总结,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开展这几项工作呢?
对于有点小聪明,但是不爱动脑子的人来说,做事往往靠感觉,感觉是可以很纠结的,或者选择跟随别人的选择,而不是靠自己做决定。但是我们所面对的高中学生,他们要经历的是高中三年“枯燥”的学习、他们要面对的是三年后竞争残酷的高考。所以不管是我们的教学过程,还是他们的学习过程都不能跟着感觉走,学习必须是思考。往近处说,高中学习不能凭着感觉走;往远处说,随着年纪渐长,很多事情开始需要自己做决定,如选择怎样的对象、怎样的工作、买房、理财、投资、分配时间与金钱、职场发展路径等等。因为懒得思考,或者不知道如何思考,我们会发现以往的思维方式不太够用了,因此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来帮助以后的实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我最喜欢书里给出的(Robert Ennis,1987)简洁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在于不盲从,保持独立思考,帮助生产知识。作者还提及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点,那就是批判性思维方式由西方主导,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都有意识地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为原则来编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研究项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而东方的学术传统在于天人合一的综合思想,不强调基于实践的细致具体的分析,而是蕴含着神秘、情感和直观的思维方式,故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养成需要改进我们本身固有的传统思维,方能有效果,我想这也是作者花了一章来说明该思维的原理的原因。
虽然高中化学教科书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等几个不同的版块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反思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课程往往难以开展。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思维的过程。
然而,知识是那些得到论证辩护的真的信念,是经得起千锤百炼的,更加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理性的批判论证和接近真理。
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喜欢探索,了解全面、信任理性、思想开放、立场灵活、评价公正,诚实面对个人偏见、判断谨慎、愿意重新思考、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不倦的搜寻有关信息、选择标准合理、考察专注、并且不倦的追求题材和条件容许的最精确的结果。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工具,用之正则正,但也可能会误伤别人,只有保持一种求真、公正、反思、开放的世界观,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的同行者,你我共勉。
《孩子,你慢慢来》 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高爱华(2)
【阅读书目】
《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
【书目简介】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 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 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阅读有感】
写过野火集的龙应台先生,在印象中,也应该是寒气逼人的。但读完她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竟没想到,和李敖一样文笔犀利的龙先生,笔尖下能流淌出这么细腻的文字来。初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那时还不能读出书里的亲情味。做了老师,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再读起来让人感觉到满满的柔情,对工作中与同学们的相处也有了很多借鉴意义。
书中随意挑出一段,都饱含深情,就连书里出现的照片,都配上了暖暖的文字。比如一副作者喝孩子一起蹲在地上观察树叶的照片,下面配有文字:“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培养这种相互借鉴与学习的良好关系,“活到老,学到老”。
这本书主要写养育两个孩子的艰辛和幸福,但艰辛,在作者的笔下,也是甜蜜。比如那篇“放学”,在经历了好几次明明只有15分钟的路程,安安却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家以后,妈妈终于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在某一天放学的时候跟着孩子们一探究竟。这一次妈妈在后面悄悄跟了一个小时零五分,而且这中间,妈妈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坏情绪,只是带领我们像个路人一样细心地观察他们。就在两个小朋友趴在地上研究蚂蚁十五分钟的时候,“妈妈很辛苦地等着”,但也只是辛苦地等着,并没有像我们一般的妈妈平时的表现那样跳出来揪住两人的衣领往家拎。好有爱,好有耐心的好妈妈!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即将面临高考的孩子们,他们有沉重的课业负担,每天每天都有很多题目等着他们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对他们付出更加多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等待”。
书中作者一直用了第三人称来写,妈妈就是作者。作为妈妈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的、激烈的内心冲突,“野心”一篇就写出了这种冲突:妈妈和好友在畅谈理想的时候,不得不时时地停下,去应对儿子的各种需要。朋友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对!”妈妈回答得很没有力气。“你后悔吗?”这时笔锋一转:华安悄悄地爬上沙发,整个身体趴在妈妈身体上,头靠着妈妈的胸,舒服、满足、安静地感觉母亲的心跳与温软。妈妈环手搂抱着华安,下巴轻轻摩着他的头发,好一会儿不说话。仅“还好”二字就透露出了妈妈浓浓的母爱。“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每个做母亲的,可能都会立刻想起自己孩子小的时候,靠在自己身上的这种幸福时刻。这种时刻,只要孩子在身边,就是整个世界,哪会去想什么理想、计划,哪会去想什么工作、奋斗。真的,“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做好调研,多了解孩子们的自身情况与需求。遇到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仅仅分析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还应该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家庭状况。
书中有一副照片,飞飞趴在马桶边,专注地在马桶里打捞着,下面配的文字是:“飞飞将他的小汽车一辆一辆投进马桶,又小心地一辆一辆捞出来。”如果是我,肯定会非常生气地在他扔第一辆时,就粗暴地制止他,而作者却是用欣喜的口气来说这件事。也许,这是孩子探究世界的一种表现。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不能立马持否定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不能剥夺学生大胆假设与提问的权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们都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多想一想,那么一切的“等待”与“放手”都是值得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高爱华(3)
【阅读书目】
《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书目简介】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是本教育经典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阅读有感】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总是能深入浅出,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提出问题后,作者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每一位教师可能不止只教一个班级,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尽相同;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上课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除了要充分备教材,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作者在第22条建议中指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我想这份热爱除了源自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还应该来自这门学科的科任老师的人格魅力。这份人格魅力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努力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帮助,让你充满信心……书中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中青年骨干教师 滕晓霞(1)
【阅读书目】
《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39年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著作被称为“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
【书目简介】
《给教师的建议》是本教育经典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阅读有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写练习、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编试卷等,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还要忙一些教学中的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课本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我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中青年骨干教师 滕晓霞(2)
【阅读书目】
《爱的教育》
作者简介: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1846-1908),年轻时曾加入过军队,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复兴运动的战役,担任过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写了不少通迅、报道和短篇小说,他将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作为祖国解放和复兴的重要力量予以热情的颂扬。退伍后,亚米契斯定居都灵,致力于文学创作,以明快、清新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穿了爱国主义的宗旨。晚年,亚米契斯将社会主义思想同博爱精神融为一体,提倡平民教育,企图以此协调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他的许多作品以真挚、火热的情感,描写了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赞美普通老百姓的真诚、善良,同时提倡谅解、博爱的精神,以实现各阶级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
【书目简介】
《爱的教育》(Cuore)是一部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立柯的眼光,以日记体的形式,从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记起,一直写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全学年结束为止,全书共100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立柯的学年日记;他的父母亲及他的姐姐在他的日记本上所写下的劝诫性、启发性的文字;老师每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感人的小故事。通过一个男孩子的眼睛告诉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父母、师长、同学以及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读来让人动容,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在平凡中教孩子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爱、学会思考,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正直的人。
【阅读有感】
《爱的教育》讲述的是情感故事,全书以孩子的口吻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有些同学追求时尚,家长说了几句,便恶语中伤;有些同学因为父母批评了几句,就赌气不理睬他们。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有些同学说:他们和父母没有共同的语言,父母对他的爱也在减少。其实,爱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训斥、唠叨都是父母们特有的“语言”。不要找任何借口,也不要以任何年龄的代沟、交往的隔阂为理由,因为这些代沟、隔阂或许不是因为父母,而是你造成的。每个人都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为你所付出的太多,太多。而你能回报的却又太少,太少。不尊重父母的人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的。回报并不指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句谢谢,一句表示关爱的话语,一张奖状,一张成绩单或许就是他们想要的最好的会报。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中青年骨干教师 滕晓霞(3)
【阅读书目】
《教师人文读本(全二册)(修订本)》
编者简介:张民生,研究员,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系主任、校长助理、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上海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
【书目简介】
《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是200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讲述了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长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
【阅读有感】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最多的爱。读这本书,启发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水手”。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每个人的命运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有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的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教师人文读本》也为我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与时俱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少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我也会有困惑、烦恼,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这些问题的解决,前辈和同辈为我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我们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但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在爱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守和充实我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守信、博学、崇德……这些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基,是我们生活的坐标,也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基础。 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还要思考那些人生的基本问题:生与死、宇宙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审美……这些问题既推动我们又困惑我们,使我们始终处于不断思考和追求之中。所以我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要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要努力引领学生到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去,要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做一个坚持努力的有影响力的教师。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附录:化学教研组市级骨干教师名录(2018)
姓名 |
学科 |
年份 |
骨干类型 |
高峰 |
化学 |
2017 |
扬州市特级教师 |
蔡厚贵 |
化学 |
2007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樊德雨 |
化学 |
2013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龚爱晴* |
化学 |
2013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魏学峰 |
化学 |
2013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Copyright @ 2015 江苏省江都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江路155号 电话:0514-86880123 邮编:225200 您是本站第 2971137 位访问者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