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5-30 访问量:344 |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物理教研组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朱维祥(1)
【阅读书目】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作者简介:包祥,1952年2月生,辽宁人,研究生,原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师化学研究会会长,齐齐哈尔市蒙古族学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市六一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北京市六一中学副校长。
【书目简介】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是作者多年来对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所悟、所思、所得。书中记录的是作者做老师,当班主任.尤其是任校长的体会、感受和思考。《学校的变革会悄然而致》,有校长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信息;《书卷气》篇,则呈现了师生阅读后的共同愿景;《教育的最优化与学习的最优化》,向您倾诉了师德的本质是爱;《教育连通世界》,把您带到异国他乡,领略域外的教育故事。 作者在倾诉:教育要自然化,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教育要人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教育要国际化,“兼容并包”让教育的路走得更宽阔。 书中每篇相对独立,便于阅读、思考和应用。故事生动,语言流畅、幽默,可读性强。
【阅读有感】
你若把学生看作天使,你会生活在天堂里;你若把学生看作魔鬼,你就一定生活在地狱里。
《教育原来如此美好》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做真正的教育,需要摒弃尘世的浮华,抵制利益的诱惑,秉呈教育的本质,付出艰辛的劳动。
工作中的许多事是非常具体的,也要学会处理好。遇事先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对的要坚持,错的则不能做。
做教育是很好的,我们每天都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同知识在一起,同文明在一起。
打造高效快乐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机智,需要创新!
教育永远是神圣而崇高的伟大事业。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时尚所惑,我愿继续探索实践真实而伟大的教育,继续走在教育的路上,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续写教育,直到永远。
《蓬勃生长欢乐颂》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朱维祥(2)
【阅读书目】
《蓬勃生长欢乐颂》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基础教育组组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主编。著有学术专著三部,主编教师用书10多套,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报刊发表教育类文章200多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2011),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省人民政府2013),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2016)。
【书目简介】
本书是作者著名的“幸福教育三部曲”之第三部,第一部《幸福教育的样子》入选当年《中国教育报》“读者最喜爱的100本书”,并被选为年度苏版好书;第二部《花开的声音》入选“读者最喜爱的100本书”前十。作者提出持续幸福的人生是蓬勃的人生,作为对教师节的献礼,作者给本书取名《蓬勃生长欢乐颂》,意在为广大教师读者勾画出追求幸福教育的人和人生是欢乐的、蓬勃的。
本书以蓬勃生长为意象,创造性地描绘了“幸福教育的样子”。分为上下篇,上篇摹写了学校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阐说了对学校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独特见解;下篇以侧重从教师视角,阐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丰富内涵和教学期待,并穿插了大量名师名校的案例,展示了名校名师的发展历程,描摹了名师名校蓬勃生长的景象,抒写其幸福的欢乐,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发与鼓舞。
【阅读有感】
本书以蓬勃生长为意象,描绘了“幸福教育的样子”。主体内容分三个方面:第一,以《中国教育报》专栏连载文章为主,摹写了学校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第二,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一系列文章为主,侧重从教师视角,阐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丰富内涵和教学期待;第三,通过大量名师名校的案例,展示了名校名师的发展历程,传递着蓬勃生长的欢乐颂。一部本来抽象的教育文集却有了这样一个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名字,显然荡漾着作者本人乐观向上乃至有点浪漫的性格色彩。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发展好每一个学生,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本书多次提出“新人”的概念,这是作者对学校培养目标的个性化的理解与概括。收录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一个指向:为了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全面的“新人”。
生命体所有的方面都很健康,才可能蓬勃生长。否则,即使在生长,也是病态的,甚至会逐步殃及生命体本身。生命的完整性可以从双重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
蓬勃生长一定要遵循、契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其自然地引导向上。与大自然一样,人的生命也有其节奏和变化,应当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教育,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切的教育,最好的生长是各美其美的生长。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丰沃的土壤。要突出多样性、多元性,切忌用一把尺子丈量那么多鲜活的个体生命。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钻研、乐于钻研,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近成功,才能日积月累,有所收获。人都是有惰性的,教师也自然如此。“志存高远”,我们便会把教育工作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把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朱维祥(3)
【阅读书目】
《傅雷家书》
作者简介:《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编者是傅敏。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离世。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
【书目简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儿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聚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阅读有感】
家书,是家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电报出现之前,文字的家书,几乎是远距千里的亲人间交流信息、沟通亲情的唯一载体。那时的一封信,要在路上走过几十天、几个月、几年。有的甚至于是泥牛入海,永远收不到。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家书的送达,已经不是过去鸿雁传书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时长,而是在电子邮箱中的一瞬间。信件收发容易了,人们就如同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样,珍惜程度也大大淡化了,原来家书中那股沟通亲情、相夫教子、孝敬长辈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傅雷先生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诲,是许多家长的好榜样。但我不希望家长不要只学傅雷先生的一个“打”字,那样光打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要是“打”会有乐观的结果,那么孩子们还有什么生活的余地。我只希望家长能用平和的口气和的口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
“家书始于墨迹,墨迹止于绝笔。”这是书中序言的一句话,的确如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书信,也包含了傅雷的大半生。书,我们读的尽,可人,我们读不完。
《好老师在这里》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展玥(1)
【阅读书目】
《好老师在这里》
作者简介:林文虎,New98电台“全家学习e卡通”节目主持人,家长团体聪明副理事长, 台北市家长教育成长协会理事长,台北市万华区立人中教务主任。曾任梓官国中、开明商工、开平中学、明伦高中、成功高中、万华社区大学教师。
【书目简介】
《好老师在这里》中的每一则故事,除了孩子的姓名外,所有的情节都真有其人,也真有其事,而且就发生在今日的台湾校园中。每个故事都像一首抒情诗,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好老师成就了好孩子,孩子们纯朴、天真、简单的成就感,也正是好老师教学和感动的来源。好老师善于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甘美的泉水,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喷涌的机会。如果您想当好老师,但苦于没有找到好方法。抑或想为孩子选个好老师,却不清楚什么是好老师,那么不妨从这本书开始,相信答案就在这里!
【阅读有感】
不知不觉,做高中物理老师已经11年了。在这11年中,我一直有几个疑问,怎样才算好老师?好老师的特质是什么?每个老师在踏上这个行业的时候,都告诫自己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一个好老师,从事的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好老师在这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为了孩子。”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新华书店买了这本《好老师在这里》。我想它一定可以为我解答这些疑问。
工作以来,我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每一个人都非常了解。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可是教师专业工作做久了,就会习以为常地成了“职业工作”,满满一个班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渐渐长成同一副面孔。不经意间,老师就忽略了孩子的个别情绪和差异,人和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也渐渐僵化起来了。美惠老师在工作中主张“用真心换真情”,她认为,“用真心换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且要温柔地对待。
在这11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有批评过学生,也有表扬过学生。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
我想每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他们纯洁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个新鲜又真实的教育故事,而且还汇聚了一群优秀的教师,他们因为投入而变得优秀。由于投入,他们细心地关心孩子,本能地理解与尊重孩子;由于投入,他们勤于钻研、善于反思;由于投入,他们变得更加优秀。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老师。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展玥(2)
【阅读书目】
《数理化通俗演义》
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书目简介】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一部难得的数理化知识科普读物,它摆脱了苦读的枯燥乏味,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章回小说的体裁出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共七十一回,从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确立古代数字,一直写1953年华特生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在两千五百多年的跨度里,用章回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二百三十位科学家、二百零六个科学故事以及九十三个科学发现及发明。这本书里有三条线。一条线是知识,从初一到高三要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第二条线是人物,那些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科学定理的,有故事,有情节。第三条线就是方法,反复对比不同学科的发现、时间前后的发现,让孩子们能够打通不同学科与门类之间的墙壁,学到有用的学习研究方法。
【阅读有感】
作者说,语文历史类的学习用的是形象思维,而数理化的学习用的是逻辑思维。我们初学数理化的时候,一下子接受不了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本书正是把精深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在我上学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数理化却是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本书借文学之力,将数理化背后的历史与故事生动地描写出来,为枯燥的科学理论包了一层薄薄的糖衣,让孩子们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再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亲切了。
读完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算出圆周率的故事。当时既没有阿拉伯数字可以笔算,更没有现在的计算机,运算全靠一种叫运筹的原始工具。它是用竹木削成的一根根小棍,用来拼摆成各种数字,一切加减乘除全靠用这些木棍在桌上摆来摆去,想想都觉得很复杂。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用勾股定理计算圆内接多边形周长的时候,祖冲之的助手竟是他当时年仅十三四岁的儿子祖暅。父子俩不分昼夜地割着算着,直算得月落乌啼、鸡鸣日升,指头被新破的竹子磨破,绿白相间的新竹染上了红红的血印。当他们算到3.14时,一阵风将刚摆完还没来得及抄写及验算的竹子吹散,祖冲之仍然没有放弃,重新摆布起来。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最终俩人将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精确度超过了他。正是:公式定理虽无声,原来却是血凝成。莫言数字最枯燥,多少前人拼搏情。人们眼里的圆周率,可能只是一串没有生命的数字,可谁知每一个数字都来之不易,都是前人用血用心验算出来的!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代能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出现,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很多的情绪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光景?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在必然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得到!就如阿基米德在战争中丧生后,他面前的那些科学之门,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伽利略、牛顿重新打开。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老师,我有义务把这些感人的科学故事讲给我的学生们听,让他们对科学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并且努力地去学好“数、理、化”,也许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将来会在科学的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展玥(3)
【阅读书目】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作者简介:克里斯汀·麦金莱:美国畅销作家,音乐人,著名主持人,同时还是一名机械工程师,曾参与电力生产、工业技术以及商业建造等重大工程。
【书目简介】
这既是一本轻松愉快的物理之书,又是一本观点独特的人生指南。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幽默的笔调,为我们揭示了冰冷的物理定律背后隐藏着的人生哲学,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物理定律如何展示让人生更美好所应遵循的法则。比如,能量守恒定律让人生不虚度,原子的吸引与键结让人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类型,浮力让自己的人生不沉没,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你人生的混乱在所免,飘忽不定的电子教你培养神秘感,相对性教你尊重其他观点,四种基本作用力让你享受漫漫旅程……的确如此,除了物理定律外,没有更好的人生模型了。我们是由原子构成的,也应该遵循它们的道理。恰如生活一样,如果依循另一套不同的规矩,就会零零落落、受尽挫折,世界的存在和运转是依循物理定律的,而这些定律不仅规范了物质之间的运动,也可规范我们生活的行为。
【阅读有感】
我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平时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还有做不完的各种试题。这本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物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从诸多的物理原理中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一、把想法化成数字。数学和物理密不可分,有了数学,任何物理概念和定理的描述都变得清晰易懂。比如“一个物体所携带的能量等于它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就没有“E=mc2”来的简洁明了。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是什么样子,也许刚上幼儿园的TA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也许上了高中的TA羞于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但是当你问:“宝贝,总分是100分,你给妈妈打几分?”我相信TA会骄傲地说出“100分!”
二、提高人生的能量转换率。物理告诉我们,当你用竖直向上的拉力很费劲地拎着一大包行李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时,你对行李其实并没有做功。我们经常在生活中遇到这样地情况: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最后却发现在做无用功。我认为,做事情,不仅需要雷厉风行的“执行力”,更需要明确向着哪个方向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就像书上说的:“人生切莫空转。”
三、大家的加速度都是一样的。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让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的任何位置,每个人都受到重力作用。不同质量的人受到的重力不等,但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谁,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要经过足够的努力,有些人看上去“毫不费力”,其实只是你不知道他在背后已经“足够努力”。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地干吧!
四、你专属的力图。我们在研究任何力学问题时,第一步是选取研究对象,第二步就是对它进行受力分析。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开始对接下来的事业或者生活进行规划时,也要先对自己“受力分析”,画出自己专属的受力图:了解自己现有的各种条件,哪些是我的“动力”,哪些是我的“阻力”,以及分析接下来的运动趋势,才能明确我还在什么方向缺少多大的力,让自己向着目标前进。
五、到处都有杠杆。阿基米德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给我一根杠杆、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话教我们“用巧劲,别用蛮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认出生命中的杠杆,并且加以利用。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家人、朋友就是我们的杠杆,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同事、领导就是我们的杠杆。没有人会感谢你辛苦但是低效地做事,利用好身边的杠杆,让困难轻松地被克服。
六、力的作用:有人帮忙,有人帮倒忙。有的力对物体做正功,我们称之为“动力”,有的力对物体做负功,我们称之为“阻力”。但是只要物体有足够大的初速度,即使阻力做负功,它也会继续向前运动。就像有人在帮忙,而有人在帮倒忙。但是,只要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有足够大的“决心”,不要在乎那些“风凉话”,只顾一路向前。
附录:物理教研组市级骨干教师名录(2018)
姓名 |
学科 |
年份 |
骨干类型 |
王晓进 |
物理 |
2002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徐立新 |
物理 |
2007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袁登山 |
物理 |
2007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孙志新 |
物理 |
2010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
韩朋生 |
物理 |
2016 |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Copyright @ 2015 江苏省江都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江路155号 电话:0514-86880123 邮编:225200 您是本站第 2971094 位访问者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