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8-05-03 访问量:372 |
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我校淮左名都考古社西汉广陵王墓研学之旅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号召会员国开展相关活动,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今年的4.18是世界第36个“国际古迹遗址日”,此次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遗产事业继往开来”。目的在于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事业当中,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代际共享。
为了响应联合国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把中国中学生的参与宣传保护、创新利用文化遗产的风采传播到全世界去,2018年4月21日,在学校领导和各年级组的大力支持下,校考古社精心策划、组织了30多名社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8点30分左右,到达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博物馆的正大门台阶两边,矗立着一对仿古汉阙,左侧汉阙上书“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八个镏金大字。大门前巍峨的汉阙,彰显着一代诸侯王生前死后的荣耀与奢华。
汉墓博物馆建于山顶之上,巍峨雄伟,气势磅礴。拾级而上,规模宏大的主、副展厅、左右对称东西厢房,清一色的仿古汉代建筑群。门庭高敞,廊柱质朴,迭梁穿头,线条简洁、凝重、雄伟、古朴、粗犷。
汉广陵王墓1979年发掘于高邮市的高邮湖西新区送桥镇神居山,后整体搬迁扬州重建。墓主人是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其王后。
千年古墓,重现天日。讲解员生动的描述把同学们又带回到了古墓出土时的那份紧张、激动和兴奋之中。这是同学们以后有可能迈向真正考古学习的第一步。
广陵王墓是汉代典型的长方形竖穴石坑木椁墓,该墓完整保留了汉代最高等级的葬制——“黄肠题凑”,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在全国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考古学意义重大。
一棺四椁的宏大规制,梓宫、便房的荣耀,金丝楠木的题凑木,栩栩如生的陪葬车马,彰显着皇帝对其的信任与恩荣,更体现着古人事死如事生和理念。
两座墓虽曾被盗,但仍出土了近千件玉器、银器、铜器、铁器、漆器、陶器、木俑、戏俑、丝绸、车等。图为同学们认真听取讲解员对各种出土文物的介绍。
“六十二年”的木牍,证明着墓主人的身份;显示墓主地位的名片牍,端庄大气的汉隶,穿越历史的尘烟,向我们诉说着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汉广陵王墓西厢“中府第五内户”厢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沐浴用具:铜盆、铜壶、铜灯、漆勺、浮石、漆浴凳等。这在已经发掘的汉墓中是非常少见。同学兴致盎然,想到了今日扬州发达的沐浴文化。扬州人精心雅致的生活,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出土的木俑种类众多,大小不一、有跪有坐,形态各异。或宽袍博带,或束腰窄袖,显示着等级身份的差异。做工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体现着古人高超的技艺。
十分流行的汉代牛型铜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飘逸,工艺精湛。为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器型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点燃的灯散出的烟雾被牛身中注入的水所吸引循环后才释放。同学们感慨古人的智慧,叹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的环保理念和和谐意识。
虽然因为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并不能起到防腐作用,早在东汉时就被废止,但当我们用出土的零散玉片复制成金缕玉衣成品时,设计之精巧,作工之细致,温润晶莹,依然光彩夺目。
这是本次活动的意外收获。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这里进行名为“丝路唐风”的唐三彩特展,这个原本只是停留在同学们课本中的文字概念,突然间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同学的面前,显然这些实物比书上的文字更让同学们感到神奇和惊叹,也更加深化了他们对这一陶制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通过这次活动,社员们既践行了校考古社“知行和一”的传统,又响应了此次“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近距离地接触了考古、感悟了历史。体会到了冰冷的文物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细节,在指尖的触摸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湿润如玉。原来今日的现实,都源于历史长河的奔腾向前。